【摘要】當前,我國社會正面臨著深層次轉型。這種深刻轉型帶來的社會問題,呈現出多領域、多類型、突發性等特點。如何應對這些社會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我國應充分發揮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破解治理困境,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文化 社會治理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發揮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關鍵在于將文化作為實施社會治理的中軸。文化中軸式社會治理的優勢在于,文化對人與社會造成的影響不具備強制性,其治理功能的發揮在于引導思想的轉化,故而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我國政府應當結合當前國情,引導群眾與市場共同發力,將文化打造為社會治理的核心。
我國當代社會治理主體趨于多元化,治理方式趨于立體化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從最初的“一把抓”轉變為“抓重點”,從重行政管理轉變為重社會治理。同時,法治理念已深入人心。歸功于社會經濟改革,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已擁有深厚的根基,為社會治理理念的傳播創造了適宜的土壤。
我國社會結構轉型加快,為推動社會治理創造了良好的空間。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正在不斷拓寬。同時,我國的權力配置正逐漸由政府獨握向多主體共享轉變,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社會治理效率與質量,還有利于促進社會民主的構建。
社會治理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降低社會事務處理成本。當前中國社會矛盾突出,如何消解矛盾,實現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均衡,已成為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愿景。社會治理已成為實現這一愿景的重要手段,其堅持利益多元化,強調在制定政策方針的過程中應當思考各個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實現社會總體利益的最大化。同時,社會治理關注政群對話機制的構建,這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
我國當代社會治理與傳統社會治理相比,呈現出以下變化趨勢:一是社會治理主體趨于多元化。我國當代社會治理不再以政府為單一主體,除政府外,自治組織、市場等也逐漸成為社會治理主體,進而形成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并立的社會治理格局。二是社會治理方式趨于立體化。以往我國社會治理多采用行政手段,過于強硬,不利于和諧社會構建。當前社會治理手段更加立體化,除行政手段外,還包括市場手段、社會動員等。三是社會治理目的趨于價值化。社會治理的目標不在于控制,而在于服務,在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前我國社會治理模式更加民主,社會治理的效果取決于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尤其是價值理念上的契合。
文化發揮社會治理功能的目標指向是建設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共享型社會。相對于人們的物質需求而言,社會資源存在一定的稀缺性。社會資源的供給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為充分保障群眾的物質需求,和諧社會強調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共享,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點。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社會結構合理。社會結構合理,則社會系統穩定;社會結構混亂,則社會系統勢必失衡,繼而引發社會動蕩,與和諧相去甚遠。和諧社會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對社會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社會結構合理,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大和諧。和諧社會是規范型社會。規范是社會得以存在的根基,包括法律、規章、道德等諸多內容。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不斷優化規范條件,約束人們的失當行為。
在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體現在社會價值建構、社會沖突整合以及社會發展導向這三個方面。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信念,這是驅動人們通過不懈努力以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在社會價值建構方面,通過文化的作用,使人們對于社會核心價值達成共識,激發人們共同奮斗,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在社會沖突整合方面,文化能夠化解社會沖突,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實現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在社會發展導向方面,通過文化的作用,政治、經濟的發展將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同時文化對于經濟建設還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實現和諧社會提供穩定的外部條件。
文化發揮社會治理功能的主要路徑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治理的目標之一是公平,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則是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應當做好規劃,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政府應將該體系建設劃入經濟總體建設規劃,從理念、內容、目標等方面對其進行規劃。加快各地區文化基建速度。文化基礎設施是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必要場所,對一個地區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對于城市,應著重建設圖書館、博物館及電影院等;對于鄉村,則應著重建設文體活動室、閱覽室等。應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拓寬文化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構建以政府為主、社會為輔的文化服務投入機制。同時降低文化產業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激發市場活力。
引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文化產品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作為商品的用途,同時還體現在其具有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意義重大。要引導文化企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政府應當引導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注重文化產品蘊含的思想價值,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使之能夠對社會進步帶來積極影響。既要弘揚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樣化。對于文化產品的思想內容,應當反映社會主流思想,提升社會凝聚力;而對于文化產品的形式等,則不必拘泥一格,應當充分滿足人們需求的多樣性,推動文化繁榮。
豐富文化活動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意識愈發強烈,豐富文化活動內容、滿足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對于社會治理意義重大。要發揮文化設施作用,構建文化活動平臺。政府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設施,為有文化需求的群眾提供便利,搭建文化活動平臺,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滿足個性化需求。地方政府應當鼓勵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同時還應積極借助新媒體手段,提升文化活動的科技含量。要調動社會力量,壯大人才隊伍。吸納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文化活動,在城市中,鼓勵藝校學生、文藝工作者及公益人士等,開展基層文化活動;在鄉村中,鼓勵民間文化傳承者組建民間藝術團體,傳承優化傳統文化。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的精神生產系統,因此具有天然的社會治理性。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是優化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首先,應當實現重點突破、整體推進。我國政府應當重點推進文化經營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制度。同時,推動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營造和諧的文化產業競爭環境。其次,應當實現集聚發展、區域平衡。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區域特點,集聚文化龍頭企業與重點項目,實現企業互助。中央政府應當統籌產業布局,在發展重點文化集聚區的同時,著力保障文化產業的平衡發展。最后,應當發揮市場作用,加強規范管理。政府應當在降低文化產業進入門檻的同時,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管理力度。既要強化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又要嚴厲打擊各種違規經營,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作者為石家莊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道藏》傳統生命觀及其當代價值”(項目編號:HB17TY0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江暢:《西方近現代主流價值文化構建的啟示》,《人民論壇》,2012年第14期。
②魏波、孫穎:《在治理創新與文化發展的互動中培育社會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第1期。
③欒貽信、沈傳河:《從現代經濟社會的精神文化特性看精神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責編/賈娜 劉芋藝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