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以好家風支撐社會好風氣

核心提示: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家庭關系比擬社會關系,以家庭倫理推衍社會倫理。在“家國一體”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荷負著一定的責任和使命。我們黨今天強調家風的重要價值,正是因為家庭與個人、社會、國家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摘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家庭關系比擬社會關系,以家庭倫理推衍社會倫理。在“家國一體”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荷負著一定的責任和使命。我們黨今天強調家風的重要價值,正是因為家庭與個人、社會、國家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家風  倫理本位  “家國一體”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有研究的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人就家庭關系推廣發揮,以倫理組織社會”,“不但整個政治構造,納于倫理關系之中;亦且其政治上之理想與途術,亦無不出于倫理歸于倫理者”。正因為家以及家的倫理對于個人、國家以及個人的道德修為、國家層面的政治倫理的極端重要性,家風、家訓、家教中的文化是必須重視的。

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在中國人看來,家是人類和人類文明繁衍不息之所在。《周易》講“人倫肇端乎夫婦”,“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所以,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屯、蒙開始。“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周易·序卦傳》)屯的原義是草木萌芽于地,有生和開始的含義,引申為幼子之意。屯卦之后是蒙卦。蒙者,鴻蒙也,開辟之前的混沌狀態,亦有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啟蒙、教育的含義。人的發蒙、啟蒙首先是始于家中。老子主張“永保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的根本在于信任,家恰恰提供了這種信任的環境。中國人講求“安身立命”,安身是立命的前提。于何處安身?首先是在家中安身。家意味著安全、穩定,安居繼而樂業;家又意味著幸福,意味著歸屬,古人講“少小離家老大回”,“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事實上,“家是每一個人安全感、歸屬感、歸宿感和幸福感滿足的最重要來源,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穩定、最自然也是最重要的人類生活單位,體現著人類物種的生存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講過:“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雖然古今關于“家”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不管怎么演變,“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這個事實和功能沒有發生變化。家庭是每個人的最小和最少的關系網絡。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社會最基本的有機構成不是單個的人,而是千千萬萬個“家”。化育社會風氣從何做起?從家庭做起,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體現在家庭幸福美滿上

國家對于中國人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應該明白在中國傳統倫理中,人的目的是什么。中國傳統倫理認為,人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本質或說人性。人在本質上是善的存在,這種善最為精致地體現在人倫之中。人倫發乎天地,成于夫婦,延于父子。人倫出于家庭之外,延及朋友、君臣。就君臣之倫而言,君臣關系是父子關系的比擬。既然人之為人的價值在于人倫,尤其是人倫中的仁義,那么實現人的“仁義”這個“天命之性”(張載語)就是成人之道。如何實現?首先是在家庭中實現,即做到 “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序”,進而講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每個人與不同的家人相處時,都應恰如其分地謹守一定的禮節。儒家認為,人實現了其所在之倫理,即是實現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并且實現的越好,人的價值和意義就越完美。所謂“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孟子·離婁章句上》)君是為國的表征,國是君的實體。如此,國家的目的就出現了:盡善盡美地實現人的“仁義”之性。換言之,國家的目的便是為了人倫更大程度的實現。

國家保障人倫道義實現,離不開物質生活基礎。整個國家的發展應當首先以“小康”為目標,使每個家庭達到溫飽甚至一定程度的富足。共產黨誕生時的“初心”即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以實現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目標,這一理想使得國家、民族、人民等集合概念不再“虛幻”,并和大多數個人及其家庭的幸福聯系起來。當然,共產黨人建立的國家又是在一定時期、處于不同國情世情下的具體產物,這種聯系實現完全徹底的統一,尚需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的充分完善。此即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

家庭、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家國一體”的觀念,一直洋溢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中。流行的《國家》一歌中,有“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之吟詠;在民族關系上,有“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的說法。其他如“祖國大家庭”“兄弟鄰邦”等概念無不洋溢著濃郁的家的氣息,給人以溫暖和友善。這是中國人獨特的、濃郁的家國情懷、家庭情結:從家庭出發看社會、國家和世界。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的“家”,是指代家的精神或家的倫理,而非家的血親。傳統中國以家庭關系比擬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把家中的倫理推廣至社會倫理、國家倫理之中。這是一個同心圓結構,家庭倫理正是中心圓。“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己及人,把家庭成員之間的認同和信任,擴展至家庭范圍之外而達到廣大社會,形成休戚與共的整體。儒家把這一“整體”思想,升華凝練為“大同”理念,成就渾然一體的生命體驗:“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國破家亡,家敗人亡,國運、家運與己身之命運休戚相關,這是中國人的思維。家的完整、團圓映照著國的統一。國運系乎國的統一,故國家分裂是不用理性分析而被中國人認為是斷乎不能的。所以,不了解中國人家國情懷、動輒主張所謂“民族自決”者,往往執拗于中國為何一定要實現國家統一?鄧小平同志說得明白,國家統一首先是“民族感情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個人對家庭的追求和設計,要與國家、民族的目標協同起來。為了打造自己的“愛巢”,不惜“以公肥私”,最終可能導致整個家庭乃至家族的毀滅。

中國傳統社會是倫理本位的。在個人與家、社會、國家的關系中,家庭關系是出發點,向外擴展為社會關系、政治關系。在實現個人與社會、國家關系的適宜性問題上,中國傳統倫理首先著眼于個人的倫理責任。個人修身的途徑是明人倫,價值追求是義,哲學依據是大同。闡明中國傳統倫理中的家國思想,對于從倫理層面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培育優良家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作者分別為井岡山大學講師,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

【參考文獻】

①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②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③馮友蘭:《哲學的精神》,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④笑思:《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責編/楊鵬峰  孫渴(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
標簽: 家風   風氣   社會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