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就能“進艙”休憩,沒有押金無需身份登記,6元可安睡半小時,電扇插座一應俱全……日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現的這款“共享睡眠艙”讓人眼前一亮。這款新玩意兒還未“火起來”,便因治安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隱患而被監管部門按下暫停鍵。
從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到共享充電寶、共享衣櫥,越來越多的“共享”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甚至有網友調侃,一個“萬物可共享”的時代已經到來。然而,五花八門的“共享+”中魚龍混雜。有的吸睛有余而實用不足,火不過三天;有的被詬病為“老戲新唱”,有刻意迎合資本之嫌。在共享經濟越做越大的同時,如何做得越來越好,既考驗著開發者的格局眼光,也對相關部門的管理提出了新考驗。
抓準痛點 用戶投票
真需求還是偽命題
出門在外手機沒電了怎么辦?或許一個共享充電寶就能解你燃眉之急。
掃碼、繳納押金、支付租金,共享充電寶簡便實用,備受用戶青睞,也成為資本紛紛入局的“香餑餑”。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享充電寶用戶規模為3200萬人,2017年預計市場用戶規模將增長225%,預測用戶規模將破億。
共享充電寶被熱捧之余,也難免遭遇冷水潑下。比如,一些共享充電寶設備在使用時需要用戶額外購買數據連接線,以至于被詬病為“捆綁銷售”。而隨著更輕型移動電源和免費充電設備的普及,不少人對共享充電寶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予以質疑。
如今,共享經濟“家族”成員越來越多,地盤越擴越大,但是否意味著“什么都需要共享”?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說:“各類‘共享經濟’形式和應用五花八門,讓人深切體驗到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便利。但也要看到,繁榮同時也有魚龍混雜,有的以‘分時租賃’的內核包上‘共享’的外衣,試圖在風口上分一杯羹,實際上并無本質創新,也無法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
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共享經濟的發展潛力在于解決需求難點。艾媒咨詢的報告顯示,2016年房屋服務、出行服務、家政服務成為大部分網民對互聯網共享資源的主要需求。
“產品本身不是需求,而是滿足需求的手段。”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影說,“共享經濟要發展,一方面要找準用戶在生活中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在實現方式上不斷打磨優化,有時候并不是人們沒有這個需求,而是產品的使用體驗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
監管為要 多方協作
火得快更要火得久
7月,安徽合肥一家新華書店開啟了“共享書店”的經營模式,用戶通過APP便可免費借閱2本總定價不超過150元的圖書,借閱超出10天后每天收費1元。
“共享圖書”的模式并不新鮮。2016年上線的共享圖書平臺“借書人”,吸取了此前一些“共享圖書”模式經營的教訓,實行按照圖書定價收取服務費和押金,同時用戶還可自愿支付磨損費。隨著圖書數量的增多,業內人士對隨之上升的運營和維護成本表示擔憂。
事實上,一方面是高流通性帶來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尚處于盈利模式的探索期,一些共享經濟新形式正面臨“曇花一現”的尷尬。
“企業的造血能力,來源于產品和服務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和現實性。”朱巍分析,企業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用戶使用習慣,以精確的用戶畫像在廣告收入上作嘗試,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自身所處互聯網生態圈的位置與上下游企業合作,以占據有利位置。
對企業而言,分共享經濟這塊蛋糕需要先有“金剛鉆”,而對于政府部門,是疏是堵,監管的手伸多遠、怎么伸,更需要做到心中有桿秤。
不久前,5萬余把共享雨傘現身杭州街頭。僅一天后,這些共享雨傘就遭當地城管部門“下架”處理。根據《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規定,禁止在道路兩側護欄、電桿、樹木、綠籬等處架設管線,晾曬衣物,吊掛有礙市容的物品。共享雨傘依托公共設施擺放的做法,在便利一部分市民同時也間接影響了另一部分市民的便利。
因騎行者隨意停放導致景區、街道被“圍城”,共享單車也受到詬病。如何協調共享經濟在個人使用與公共設施維護兩者間的位置,政府的管理和引導不應缺位。
“共享經濟對政府來說也是新事物,找到合理平衡的管理尺度也需經歷一定過程的探索。”張影表示,要解決這一問題,更需要政府主動參與到共享經濟中,通過出臺指導性意見、與企業協商合作等途徑,在保持共享經濟活力同時維護應有的公共秩序。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