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政治宣言承諾鏗鏘,也充分表明對人民的情懷與擔當。
接下來的改革牽動整個社會,連著億萬民心。在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一重大要求,已經充分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每個環節。
獲得感,體現在改革對群眾需求的呼應之中。通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鼓勵全體人民通過辛苦勞動增加財富;通過改革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獲益;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合理調節國民收入分配,增加群眾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通過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保障農民平等參與分享現代化成果;通過深化各項社會事業改革,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提供制度保障……人民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方方面面的改革由此破題推進。
獲得感,體現在群眾對改革的參與之中。“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是改革的主體”的反復強調,轉化為深化改革的實際行動。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鼓勵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創新;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互動……一系列舉措,都指向尊重群眾實踐,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也使得各項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滿足群眾訴求。
獲得感,體現在改革的成果共享之中。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千方百計幫助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5年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階段,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前景可期。
人民,被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人民的獲得感,更是全面深化改革不變的價值指向,成為檢驗改革“含金量”的最重要標尺。秉持人民至上的堅定信念,追尋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在改革的道路上共同奮斗,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