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經濟學家看中國:在不確定時代扮演“正面”推動方
中新社柏林7月17日電 (記者 彭大偉)英國“脫歐”、美國宣布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在全球化進程籠罩不確定性之際,國際社會開始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中國。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近日在德國柏林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均提到中國方案的重要意義,認為中國正在扮演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日前在德國漢堡閉幕。當被問及各方在G20框架下所提出的方案中,孰者最有利于解決當前的全球性問題時,美國紐約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表示,自己首先想要強調的便是中國方案。
“因為我認為中國方案通往正確的方向。中國加大投資、促進互聯互通,幫助貧窮國家走上發展之路,尤其是中國所維護的多邊機制,對于欠發達國家絕對是至關重要的。”邁克爾·斯賓塞如是評價中國方案對全球發展的意義。
“假如15年或者20年前,有人說,中國將會成為全球化的一股重要推動力,這在當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邁克爾·斯賓塞感慨,在當前全球化面臨考驗的時代,中國扮演越來越積極正面的推動方和維護者,是必然發展趨勢。
邁克爾·斯賓塞解釋說,這是由于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開放程度已相對較高,同時形成了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中國的發展不僅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市場機遇,其倡導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重要性亦愈發顯著。”
“總體而言,我認為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化的‘官方贊助商’。”邁克爾·斯賓塞表示,自己對中國接下來在全球治理舞臺上還將發揮的作用表示樂觀。他亦期待在今年下半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后,中國將在金融等關鍵領域推行更加全面的改革。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針對中國在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攜手歐洲等各方積極應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日前在英國《衛報》撰文予以高度評價。
斯蒂格利茨指出,世人如今了解到,全球各國難以指望由美國來應對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問題。斯蒂格利茨評價中國及歐洲堅持不斷深入履行其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承諾是“做了正確的事”。
不久前在柏林舉行的2017年G20智庫峰會上,斯蒂格利茨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發布了一份關于推進碳定價(carbon pricing)的政策建議報告。在這一方面,中國即將于今年內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獲得出席本屆G20智庫峰會的各國專家廣泛贊譽。
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建立碳定價體系的意義,斯蒂格利茨在柏林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各國通過建立起適宜的碳排放定價機制,成功減少碳排放,進而減緩氣候變化,“那么將對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這不僅將減少極端天氣的發生,還將讓住在北京、德里等地的人享受到更加清潔的空氣。”斯蒂格利茨說。
工業數字化、人工智能同樣是全球各國面臨的新課題和新挑戰。對于中國官方在《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中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認為,機器人的應用正在全球飛速發展,相信中國對這一領域的重視和投入程度將不斷上升。
“機器人投入到制造業,會不會取代作為勞動力的人?現在人們也許有些過于悲觀了。今后有可能出現的是相關股票和產業的爆發式增長,這將有利于各方。”埃德蒙·費爾普斯同時贊揚中國大力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做的就是讓人們去研發新產品、新工藝,并自由地競爭和融資,最終一切讓市場去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