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有多種方式,可以培育接續產業,使支柱產業擺脫自然資源約束;也可以通過延伸原自然資源產業鏈條,開展資源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節約資源使用等辦法,延緩城市衰退;還可以兼顧上述兩種方法,采用多元化的發展策略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 產業結構 轉型模式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資源型城市作為中國經濟社會進步的資源輸送站,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大程度取決于礦產資源的開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大,可供開采資源的數量持續減少,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多。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受到供求機制、經濟體制等因素影響
第一,城市轉型主要受制于行政體制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要遵循經濟運行機制的變革與以政治力量為主的變革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原則。經濟發展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變化的根本在于經濟發展制度的轉變,政治秩序的轉變從根本上制約了經濟體制轉型的順利推進。
第二,經濟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受供求機制的影響。首先,供給與需求由獲利機會引致,將導致經濟轉型中體制創新實施成本增加;其次是市場規模制約,市場規模是改變供求變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新的市場機制的形成進程。同時,政策性金融的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城市轉型進程。建立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企業的自有資金往往難以為繼,更多是依賴我國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便利,但目前我國的投融資體制尚不完善,資金供給的短缺制約著產業的多元化模式形成。
第三,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我國經濟轉型進程中,國家的行政權力逐漸進入市場,在客觀上為權錢交易提供了條件。這一個階段整個社會的舊經濟體制逐漸解體,但新經濟體制卻尚未健全,新舊體制并存給腐敗行為造成大量的漏洞,進而導致有些地方出現大規模的腐敗問題,權錢交易、官商勾結制約中國的經濟轉型進程。
第四,經濟機制的不完善制約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的順利轉型。隨著經濟轉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生態環境的破壞、收入的不平衡、就業壓力持續增多等問題從根本上影響了經濟轉型的效果,與此同時,生態補償和資源開發制度不完善、就業人員流動配置機制不合理等體制問題,更加速了諸多問題的惡化。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路徑選擇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有多種方式,可以培育接續產業,使支柱產業擺脫自然資源約束;也可以通過延伸原自然資源產業鏈條,開展資源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節約資源使用等辦法,延緩城市衰退;還可以兼顧上述兩種方法,采用多元化的發展策略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
首先,資源型城市選擇新興主導產業。利用資源開發過程中所積累的資本、人才和技術,或借助外部的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賴原有資源的新型產業或產業群。這種產業更新模式是最徹底的產業轉型模式,由于經濟發展過程中幾乎都存在路徑依賴的問題,因此新興主導產業完全替代原有主導產業存在一定的壓力。所以如何擺脫原有主導產業帶來的定式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選擇有競爭力的替代產業是該模式面臨的最大挑戰。該模式適用產業鏈條短的資源型產業,選擇的替代新興產業應該具備產業高級化特點,具備較高的科技含量,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另外,新興產業輻射能力較強,有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的功能,具有對前向、后向以及輔助產業的輻射擴散功能,從而能帶動整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該模型的優點是可以擺脫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路徑依賴問題,實現城市在國家創新發展背景下的自我突破,如果轉型成功,城市的經濟會在新興主導產業的輻射和帶動下迅速發展,生產要素中資本、勞動力可以流向最高產出效率的生產中,勞動力的素質普遍提高,人們在新產業下福利效用也會相應增加。
其次,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產業鏈中,上下游形成了輸送—反饋、互換價值的關系,上游向下游傳輸產品、服務,下游向上游反饋信息。產業鏈的關鍵在于各產業中的企業之間的供需關系。以礦產資源為例,在資源型城市長期發展過程中,依賴自然礦產資源的采掘業,該行業對外生產和輸出的產品幾乎都是未經深加工的初級產品,該產業的下游缺乏礦產資源加工產業。這樣的產業結構布局不僅導致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過于單一,也導致該城市的產業一直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削弱了地區的經濟能力。因此,在扶持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應當通過開拓下游產業,促進資源深加工,從而形成一種縱向關聯的發展路徑。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可采用產業鏈延伸模式,即在保持當前產業同時,向前延伸產業鏈,發展與原產業關聯度較大的深加工、運輸等產業。這種路徑適用于在資源儲量和開采成本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的資源型城市,該模式的優點如下:一是通過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實現轉型,難度較小且成本低;二是實現了產業合理優化布局;三是有利于資源城市帶來的經濟聚集效應。
再次,資源型城市產業多元發展方式。從上述兩種模式來看,培育新的主導產業比產業鏈延伸更有利于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徹底的轉型,實現地區產業結構多元化、健康化、合理化發展。部分資源型城市在產業結構轉型中,采取兩種模式相結合的方式,以緩沖兩種模式各自可能帶來的問題。這種模式被稱作分階段模式,或者多元化發展方式。一般來說,采取分階段模式轉型的資源型城市,在初期通常會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避免直接對外輸送初級產品,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在產業鏈逐漸延伸的過程中,運輸等下游產業也會逐漸健全,大量的加工或運輸企業將聚集在該城市,實現人員充分就業、產業結構優化、科技水平提高等良好格局。隨著資源深加工產業群的成熟,企業的科技水平、人員素質等均得以提高。當科技、勞動力素質、生產效率發展到一定程度,產業升級、尋求新興主導產業替代產業將成為市場的必然選擇。隨著產業發展帶來的輻射效應增強,也為其他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資源型城市轉型應以創新為動力,堅持科學發展
無論采取哪種產業結構調整方式,為了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堅持以創新為動力的原則、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突出重點和發展優勢特色經濟的原則、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結合我國新常態的時代背景,資源型城市在選擇轉型模式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府應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吸引外部投資、人才、先進技術等提供良好的平臺,例如廉潔高效的行政部門,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和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都是吸引外部資源的關鍵要素。
二是生產要素的配置需求。資金方面,政府可以建立城市轉型專項基金,更主要的是合理利用外部資金。由于資源型城市在資源以及大量土地和勞動力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可以制定優惠的政策,吸引城市以外的資金來投資。人才方面,應鼓勵發展較低成本的小型企業,不僅可以增強市場活力,而且可以有效安置一些因轉型而失業的員工,對社會穩定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要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三是在經濟所有制成分上,應當逐步轉變我國資源型企業以往以公有制為主的所有制結構,以合理的政策機制引導其它所有制經濟形式的參與,從而使市場機制更加完善,更能夠激活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積極自動調節的作用。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杜廣強:《遼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續發展路徑》,《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8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