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黨建創新 > 黨建論壇 > 正文

《人民的名義》啟示錄:全面清理政治“兩面人”

【編者按】

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不足半月,無論收視率、點擊率、還是微信微博熱度都持續走高,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截至4月7日,在僅播出16集的情況下,該劇累計全網播放量達16.2億次,電視收視率破2,豆瓣評分8.7分。

這部反腐正劇的“橫空出世”,正掀起一場“全民追劇熱”。在IP偶像劇、“小鮮肉”大行其道的市場環境下,該劇依靠演員“在線”的演技、精心設計的劇情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可以說,《人民的名義》還原真實的反腐生態,是近年來優秀國產正劇的代表。能夠照進現實,讓觀眾看了覺得不矯情、不做作,緊扣時代脈搏,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這部誠意之作。

普通觀眾從這部劇中看到了反腐的信心和決心,而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在看這部電視劇時,更應該主動“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身在劇中”,“以劇為鑒”評判一下自己到底是祁同偉、丁義珍還是陳巖石、達康書記。向劇中的那些敢于擔當、勇于作為、黨性堅定的領導干部學習,不做政治舞臺上的“兩面人”。

第42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邀請新華社記者撰文深入分析《人民的名義》對反腐工作、電視劇創作等領域的啟發作用。新華社記者也采訪到了《人民的名義》的主創人員,通過與他們之間的對話,還原了這部現象級劇作的創作初衷和堅持。 策劃:李洪磊

反腐劇歸來激揚了熒屏正氣

史競男

反腐劇沉寂多年,一朝歸來。

在玄幻、仙俠、戲說、穿越等“架空歷史”類電視劇充斥熒屏的當下,《人民的名義》“橫空出世”,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成為一部“現象級”作品。它的出現,不僅為主旋律現實主義電視劇扛起了大旗,也為當前電視劇創作領域吹進了新風,激揚了正氣。

近幾年來,隨著IP劇統領市場,主旋律劇不斷弱化、邊緣化,反腐劇等“政治劇”更是在熒屏上難覓蹤跡。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反腐劇也曾紅極一時,如《蒼天在上》《人間正道》《大雪無痕》《省委書記》《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電視劇,都曾引發收視熱潮,但也出現了同類型題材蜂擁而上、“過多過濫”的問題。2004年4月,有關部門一紙禁令,涉案劇被撤下“黃金檔”,從此淡出觀眾視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力度之大、行動之堅決前所未有,打虎、拍蠅、獵狐等行動深入人心,反腐劇也迎來了新生的契機。此前,《人民的名義》總制片人、導演李路在接受我采訪時表示:“面對這場聲勢浩大的反腐敗斗爭,如果沒有文藝作品進行反映和表達,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缺位。當代電視劇作應該也必須有所反映,這是電視劇作為大眾文藝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暌別熒屏已久的反腐劇今朝歸來,可以看作是“應運而生”,正當其時;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對當前電視劇創作領域的一場“撥亂反正”。

數據顯示,2016年底,我國具有電視劇制作資質的制作機構約1.2萬家,在世界范圍來看這也是一個驚人數字。因準入門檻低,目前新的影視公司還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市場主體小而散,也導致優質內容供給不足,市場不成熟、欠規范。

與此同時,影視行業“急功近利”,出現了種種怪現狀——粉絲經濟、話題炒作、天價片酬、假收視率;拼顏值、拼明星而不是拼演技;表演用替身、背不熟臺詞就對口型依賴后期配音、甚至“摳圖”拍攝;特效潦草、粗制濫造、劇情“雷人”……如此亂象廣受詬病,正可謂“天下苦秦久矣”。

電視劇該怎么拍才能得到群眾“點贊”?《人民的名義》給出了答案——

“一味追逐‘小鮮肉’的市場對我們確實有很大的刺激,難道我們的觀眾今天不需要這種擁抱現實的作品?我不相信。”編劇周梅森說,為了創作劇本,他“潛心八年,六易其稿”,并專門去南京浦口檢察院體驗生活。

“文藝創作只有反映時代精神和人民關切,才有恒久生命力。反腐劇沉寂多年,一旦回歸就必須做成經典。”李路告訴我,這部劇全部用“同期聲”,有80多位演員,40多位明星。“他們都是帶著一身功夫來的,不僅臺詞背的只字不差,現場飆戲尤為好看。他們也沒有任何一個耍大牌的,沒有帶一堆助理來的,出場費更是‘良心折上折’。”

有網友評價說:“演員們演技炸裂,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老戲骨們激情飆戲,詮釋了什么是演技派,什么叫專業水準。用心演戲的演員從不缺少擁躉,溫潤時代心靈的大劇一定有感染力。”

幾番感言對照,值得深思。在看慣了古裝玄幻、家長里短和“抗日神劇”后,《人民的名義》收獲如潮好評,折射出觀眾對當前影視劇市場審美疲勞后的一種理性回歸。反腐劇在闊別市場多年后,重新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不僅似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更是給當前浮躁的劇作領域注入了一針清醒劑:作為創意產業,電視劇應“內容為王”,靠動人故事和精湛表演取勝。

萎落久矣的反腐劇如今強勢歸來,希望“歸來”的不僅僅是一部劇、一種題材,更是一種創作精神——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不當市場的奴隸,敢于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現象級”反腐劇煉成的“四要素”

宋常青

最近一段時間,《人民的名義》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并被認為是“近年來尺度最大的反腐劇”。統計數據顯示,這部劇刷新多項收視紀錄,已成為“現象級”作品。從社交媒體輿論方向上看,這部劇贏得了較為廣泛的正面評價。

在各類偶像劇、沒有任何歷史和現實依據的玄幻劇充斥熒屏的當下,一部表現反腐敗斗爭的主旋律、硬主題電視劇,能贏得公眾廣泛關注與稱贊,出乎人們的意料。但仔細體味,劇作的成功與其準確回應了公眾當前對反腐敗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密不可分:

首先是適應了公眾期待了解腐敗行為發生全過程而非單純知曉結果的新要求。長期以來,公眾對貪腐案件的了解,多是來自案件判決書或新聞報道,信息往往局限于房產幾套、金額幾何、利益輸送人員有幾個,對腐敗行為發生的全程難以知曉。

一些公眾有疑惑:腐敗行為到底是怎樣發生的,腐敗官員和利益輸送者之間達成的協議會不會變卦等。這部反腐劇通過講故事和人物塑造,把官員貪腐的過程、心理變化、利益輸送的辦法等進行了充分展示,讓公眾對腐敗發生的全過程有了全面、形象的了解。

同時,劇中展示的腐敗官員在面臨利益輸送時,毫無顧忌地將黨和人民的利益作為交換籌碼,讓人對腐敗行為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劇中更把視角投向或被腐敗侵害、或同腐敗做艱苦斗爭乃至腐敗分子本身這樣的個體,把腐敗與反腐敗斗爭具象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一個個具體的故事,其中有貪婪、有恐慌,有糾結、有決絕,充分展現了人性的丑惡和光輝。這些個體的不同境遇,可以說每個都現實存在著,讓公眾對腐敗害黨、害國、害民、害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其次是回應了公眾的消除反腐敗工作神秘感的新要求。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紀檢監察部門一直把公眾作為反腐敗工作架構中的重要力量,但普通公眾對反腐敗工作到底是怎樣進行的、除了關注聲援還能做什么、怎么做心中沒底,反腐敗工作也一直有神秘感,導致一些公眾雖有參與反腐敗斗爭的愿望和熱情,但缺少基本的信息渠道,也缺乏必要的訓練。

消除這種神秘感,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進入新時期、新階段后,公眾的新期待、新要求。這部反腐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反腐敗工作全貌,有誠意地努力還原反腐敗政治生態,公眾長期以來百思不解的問題、疑惑,有的得到了印證,有的恍然大悟。

再次,這部劇讓公眾作為“第三只眼”直接參與到反腐敗斗爭中,毫不避諱地全面展示了反腐敗斗爭的艱巨性、復雜性。其中既能看到黨委、紀委堅決懲治腐敗的決心,也能看到貪官的狡猾、斗爭的復雜,甚至把反腐敗斗爭中的一些無奈、拉鋸等現實問題都真實地展現在公眾的面前,迎合公眾了解和參與反腐敗斗爭的信息訴求和積極愿望,有血有肉有淚,細節畢現,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反腐斗爭形勢教育。

最重要的是,這部劇充分展現了執政黨持之以恒推動反腐敗工作的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打擊腐敗工作力度空前,反腐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題。但隨著一批大案要案塵埃落定,也有公眾開始對反腐敗工作下一步怎么走產生疑惑。這部反腐劇在故事設定中,將劇中的重大腐敗案件同十八大以來現實中查處的大案、要案以及輿論關注度高的“熱案”相互呼應,沒有相關部門的參與和支持,不可能掌握到如此詳盡的信息。

敢于把自身查辦的重大案件原原本本展現在熒屏上,顯示的正是中央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的決心,并再次向全社會發出了“黨中央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的決心沒有變,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目標沒有變”的明確信號。可以說,這部反腐劇彰顯了黨中央同腐敗行為斗爭到底的鮮明態度和堅定立場,成功地把中央的決心傳遞給了公眾,進一步凝聚了人心、夯實了共識,讓公眾對贏得這場輸不起也決不能輸的斗爭充滿信心。給這部反腐劇“點贊”,正是公眾對中央決心的正面回饋。

吏治清國運興。也希望各級領導干部看完熱鬧品味道,對這部反腐劇的熱映多做思考,從而進一步深化對中央反腐決心、人民群眾期待的認識,并從劇中腐敗官員的結局中汲取教訓,牢記殷鑒不遠、警鐘長鳴。

在良心劇作中看到收拾世道人心的希望

楊紹功

《人民的名義》迅速成為文化熱點,并在年輕人的朋友圈里刷屏,連編劇和導演都沒有想到。一部反腐劇,開播不到半個月,能成為年輕人聊天的必備談資,甚至架起了不同年齡層次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可謂十分罕見。《人民的名義》之所以能擊中一顆顆年輕的心,原因之一是它在反腐的主題下,培養和凝聚著一種重塑未來社會生態的基本共識。

年輕人對這部劇的關注令人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在一個以年輕觀眾為主要對象的電視頻道首播,“燒腦”的劇情、豐富的細節不遜色于美劇,再加上“大尺度”還原現實的情節和臺詞,種種設定讓年輕人很難繞開這部劇。

年輕人交往的需要,直接推動了這部劇走紅。以至于有人說:不看《人民的名義》,已經沒法跟人聊天了。從達康書記的表情包到以各種人物搭檔偏好為分類的“粉絲團”,年輕人通過劇作細節的標簽化,分享和鞏固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種分享甚至超越年齡層,成為年輕人與父母長輩、領導上司之間溝通的一個契機。反腐作為轉型期的一個焦點話題,成為代際間的價值觀念交流的橋梁。

把現實的復雜性攤開來說,是這部劇的一個亮點。看過了美劇、英劇里復雜的人性和劇情,年輕觀眾已經很難喜歡傳統主題劇臉譜化的人物形象和關系。《人民的名義》不僅減少了臉譜化,更逼真細致地還原了官場生態和反腐行動,讓以往對這一領域敬而遠之的年輕人,可以一探究竟。年輕觀眾對達康書記追求GDP的各種演繹、對侯局長攔車拘捕官夫人的點贊、對大風廠拆遷中各方角色的熱議,其實也是對政治去神秘化和民生糾結求索的過程。不少觀眾談到,沒有想到這些事情是這么復雜,現實遠比非黑即白的判斷深刻得多……

好的劇作終了都要給觀眾一個“心理出口”,《人民的名義》把出口放在了年輕的檢察官侯亮平身上。這名檢察官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反腐大案,最終看到了收拾世道人心、重建社會生態的希望。認可劇中不斷提到的重塑政治生態的宣示,也就不難認同潛藏的重建社會生態的呼吁。朋友圈里年輕人轉發表情包,表達“守護達康書記的GDP”的意愿,其實也是對人盡其才、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環境的向往。透過一部被熱捧的反腐劇,或許可以更細致地體察年輕觀眾的價值訴求。供不應求的“爆款”劇,既是價值觀的共振,也包含了年輕人對未來的憧憬。

領導干部不妨將《人民的名義》當“案頭劇”

姜偉超

《人民的名義》主創人員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部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以現實中發生的真實案情為藍本,但并沒有照搬,觀眾不用對號入座。不過,這話只是對普通觀眾說的,領導干部在看這部電視劇時,不妨主動“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身在劇中”,看看自己到底是祁同偉、丁義珍還是陳巖石,好好自省。

民間有句俗語“牛不知力大,人不知己過”,意思是自己很難認清自己,更難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何事最難為?”他說:“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弟子們提出的要求也是“認識你自己”。這都說明,“認識自己”自古至今都是人最難掌握的一項“技能”。

領導干部要認識自己,無疑比一般人更困難。成為領導干部后,手中握有一定權力,管理著或大或小的部門,周圍從來不缺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輩,即使偶爾有人扯袖子、咬耳朵甚至建諍言,也可能被四周的“嘈雜”擋住了聲音。一些領導干部更有可能在忘乎所以、自我膨脹之下,把同事或組織的警示當成耳邊風。

從無數落馬貪官的懺悔書可以看到,沒有領導干部以做貪官為目標,更沒有領導干部把“貪官”二字寫在臉上,他們都是在放松黨性修養和自我修養后,一步步滑向腐敗深淵的。因此,自省和自警是領導干部政治生涯中最寶貴的認識,更是最應有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成績斐然。可以說,反腐成績單為我國改革和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保障和推力。但記者在日常采訪調研中發現,反腐敗、正作風還遠未到“松松勁、歇歇腳”的程度,“不敢腐”在上層已見成效,但在一些地方還或多或少受慣性影響,許多官員陋習依然,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還任重道遠。

還有一些領導干部拿中央的反腐教育、警示不當回事,慢慢變成了反腐敗的“硬骨頭”,并在反腐倡廉的人民戰爭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存法則,做人辦事更低調、“演技”越來越好、戴在臉上的面具也越來越厚,“吃相”也越發“優雅”。就像劇中的大反派“高育良”一樣,登場不久后那句“這官當多大才叫大”的語重心長,曾讓多少觀眾以為他是“好官”。

一些地方和部門“前腐后繼”,有的領導干部在中央反腐倡廉的高壓下依然“不收斂、不收手”。這都一再提醒,要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執法嚴明、露頭就打必不可少,干部的自省和自警同樣重要。

《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在反腐倡廉的時代大勢下,深入、深刻、真誠地演繹了反腐進程中的官場生態。在劇中,有些領導干部一塵不染,把人民當父母,踏實謀事創業;有的干部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自己的“實力”,謀私利、忘大義;有的官員雖然在貪污腐敗上沒有“斑斑劣跡”,但把人民當梯子,踩著人民的利益一心向上爬。

貪官、清官、諍官、佞官等形形色色的領導干部,在這部劇中都可以找到原型。領導干部以一名觀眾的角度旁觀,更容易對照找到自己的不足,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了“癌細胞”。如果發現自己“身在劇中”,不幸當了一個反面角色,更要及時回頭,免得到頭來真成了祁同偉、丁義珍。

在鞭撻腐敗的同時,《人民的名義》還將一些敢于擔當、勇于作為、黨性堅定的領導干部身上的正能量,向社會做了真實、客觀的傳遞。除了對照反思外,每一名領導干部還不妨把《人民的名義》當作“案頭劇”,從這些領導干部身上汲取營養:省委書記沙瑞金在復雜反腐形勢面前堅韌不拔的黨性、陳巖石對人民群眾的一腔赤誠、達康書記頻背黑鍋卻又對事業充滿執著和信心、工會主席鄭西坡對待工人的無私之愛等,都在講述著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

電視劇總有劇終的時候,但反腐倡廉和干部教育永遠在路上。當前,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要真正實現“不能腐”和“不想腐”,還要依靠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繼續推進。

人不能一輩子當官,但人民永遠是人民。以反面典型為鏡鑒才能正心修身,以正面楷模為榜樣才能常思貪欲之害、堅守為官之本,也才能把“人民”二字銘刻于心,在紛繁復雜的官場中始終保持清醒。就像陳巖石的那句臺詞:“什么叫技高一籌,心里有老百姓,你就技高一籌。”

  全面清理政治舞臺上的“兩面人”

潘林青

某國家部委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上千萬,當反貪總局偵查人員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的“老農民”在簡陋舊房里吃炸醬面,每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然而,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卻藏著2億多元現金,塞滿了櫥柜、床板、冰箱……

這是正在熱播的反腐題材現實主義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開篇講述的故事,生動揭示了一名“偽清官”的“戲劇人生”,觀眾評價他是政治舞臺上扮演“兩面人”的“老戲骨”。

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現實中不乏這樣的案例。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家中贓款數以億計,清點時連點鈔機都燒壞了。然而,巨貪如他,平時卻很“低調”,穿衣樸素,常騎自行車上班。明明是“貪官”,卻偏要戴上“清官”的面具。

還有廣西賀州市原副市長毛紹烈。他平時衣著非常樸素,所穿衣服大多是舊的,“皮帶表面都裂成四五節”,卻在背地里瘋狂斂財超過千萬元;表面上看,他生活健康,極少抽煙喝酒,閑暇時愛打羽毛球,私下里卻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系,長期沉迷于收藏奇石的奢侈“雅好”,僅買“黃龍玉”便花費數百萬元。

對這種“偽清官”“兩面人”,基層流傳的順口溜對他們進行了生動“畫像”:臺上喊廉、臺下撈錢,點燈是人、熄燈是鬼;黨性掛嘴上,女性記心里;白天文明不精神,晚上精神不文明;人前講黨風抓廉政、人后搞交易收賄賂;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臺上一套、臺下一套,對上一套、對下一套……這種官場丑相古已有之。清代小說《鏡花緣》就講述了一個“兩面國”的故事,那里的人長著兩張截然不同的臉:一張是慈眉善目的笑臉,另一張則是兇狠陰險的惡臉,一個長安人在那里待久了,也會變成“兩面人”。荒誕不經的故事,針砭的是清代官場的丑態與積弊。

在當下,這種看似“清官”實則“貪官”的“兩面人”仍然出現,說明一些地方和單位黨內民主和監督機制不夠健全,使得表里不一的“兩面人”遲遲未能被揪出來。一些腐敗分子為了降低被查處的風險,學會了包裝、隱藏自己,欺騙組織和群眾。“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自古以來我國老百姓就盼清官、盼清政,一提起貪官就“恨得牙癢癢”,嚴嵩、和珅等貪官至今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然而,應該看到的是,“真貪官”危害大,“偽清官”比“真貪官”危害更大,影響更惡劣。

“偽清官”不僅和“真貪官”一樣帶壞了一批人、污染了政治生態、敗壞了社會風氣,而且,人民群眾根本想不到,“清官”的美好形象與“貪官”的丑惡嘴臉竟然集于一人,這樣“濃眉大眼的家伙也叛變革命了”,巨大心理落差對社會價值觀產生了更大沖擊、帶來了更多混亂,對黨和國家的形象和公信力損害也更大。

隨著反腐不斷深入,治理“兩面人”已成為從嚴治黨的重要課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對黨忠誠老實、光明磊落,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如實向黨反映和報告情況,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反對弄虛作假、虛報浮夸,反對隱瞞實情、報喜不報憂。

想要切實把黨中央的要求落到實處,首先要順應民意進一步加強反腐力度。“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人民群眾是無所不在、無往不勝的監督力量。當前,人民群眾最擔心反腐“雨過地皮濕、活動一陣風”,最盼望各級黨組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毅力,把反腐和作風建設不斷推向深入、引向縱深,讓“兩面人”官員無所遁形。

知人才能善任,用人先要察人。有關部門考察干部除了工作業績外,還要掌握干部對組織是否忠誠、在“八小時之外”的表現、對上與對下的態度是否存在巨大差異、是否熱衷于編織“關系網”、面對“名、利、權、位”的態度等。另外,還要把黨的領導與發揚民主相結合、黨組織了解與征詢民意相結合,形成一套成熟的、與干部選拔任用相關的民意調查及跟蹤評價體系。

另外,還要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建立公職人員誠信檔案,依法將公職人員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廉政記錄、年度考核結果、相關違法違紀違約行為等信用信息納入檔案。同時,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將公務員誠信記錄作為干部考核、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公務員失信問責乃至引咎辭職機制,尤其要對黨員干部的“兩面人”“人格分裂”等行為實施常態化跟蹤、監督和問責。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兩面人   啟示錄   名義   政治   人民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