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意識文明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建設中的精神支柱。在新時期下,以“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作為契機,努力推動我國的政治意識文明建設,通過提高公民的文化自覺性,積極培育公民文化,吸收中華文明中政治意識文明的積極因素,促使公民形成正確的政治思維和判斷能力,能夠極大地推進我國的政治意識文明建設。
【關鍵詞】文化強國 政治意識文明 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強國”戰略強調將文化的發展作為國家富強的手段,由此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對國內環境而言,“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主要針對的是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比如:傳統經濟模式下面臨的發展瓶頸、公民道德意識下滑、政治意識文明建設滯后等,“文化強國”戰略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國內發展面臨的這些難題;從國外環境而言,我國作為文化大國,文化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提升經濟水平的作用,文化產品進口多于出口的現狀使得發展文化成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當下文化的發展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表現,要想在國際社會中立足,就必須發展自己的文化,在當今文化“大熔爐”的環境中,需保持本國的文化特色,通過傳統優秀文化的不斷繼承和改進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強國”與政治意識文明建設
“文化強國”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通過結合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來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從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養,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戰略目標。政治意識文明作為一種抽象的概念,是指一國國民對于本國的政治所具有的一種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政治意識文明的目標實際上與“文化強國”的目標是一致的,就國內而言,兩者都是通過提高國民的綜合素養,從而推進政治意識文明的發展,并且是人們政治能力以及政治生活意識都跟上國家政治發展步伐的基礎;在國際層面來說,只有提高國民的政治意識文明,整治好國內的政治環境,才能在國際社會中扎穩腳跟,占據一席之地。為此,筆者重點分析在中國特色的背景之下,以“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作為契機,努力推動我國的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為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供思想基礎。
弘揚傳統文化,是奠定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基礎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治國”的思想在推進政治意識文明建設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德治”的思想在政治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為政治意識文明的培養提供了豐厚的資料來源,“德治”強調的是以德服人、緩和沖突,作為一種統治模式,其更注重統治者的道德素質,因此在這種統治環境之下,對于政治意識文明建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為當前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文明基礎。“和”的理念一直是我國儒家文化的主流思想,影響著幾千年來國家的發展進程,“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政治文明理念對當前政治意識文明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恕之道,是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從這一方面說,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推進政治意識文明建設中重要的一步。
最后,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增強政治意識文明建設中的民族認同感。我國屬于多民族國家,文明的發展并不是統一的,因此政治意識文明的發展不是齊頭并進的,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于不同民族而言具有很強民族認同感。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文明已經深入人心,當前在推進政治意識文明的進程中,通過弘揚傳統文化從而增強各民族的認同感是不可或缺的傳承途徑。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關鍵
我國文化體制的改革主要從文化產業、文化公益兩個方面進行,從而實現我國“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推進政治意識形態建設。
就文化產業而言,主要是一種經營性的文化形態,是從文化的生產、流通以及提供文化性的經營服務而言的。文化產業的存在基礎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之下,通過人們的文化消費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與進步,在文化消費中,人們潛移默化受到了影響,有利于國民總體素質的提高,對于政治意識文明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此外,文化產業同樣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在發揮著傳播文化、引導文明的積極作用。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明,政治意識文明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文化產業可以通過弘揚具有正面價值觀的文化,提升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從而為正確政治意識文明的形成發揮推動作用。
相對于文化產業的經營性,文化公益主要是一種公益性的、非營利性的文化傳播方式,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經之路。“文化強國”戰略的實現就是需要通過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從而提高國家的軟實力,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文化公益中的政治意識文明似乎更有現實意義,公益性文化的建設主要是從公益性文化的均等性以及公益性文化的形式兩個方面進行的。首先,公益文化的均等性主要是指人們享受文化服務的平等性。針對我國公益性文化發展的現狀,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公益性文化的服務體系,要求各級政府應以人民的切身利益為主,著重培養人們的政治意識,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服務。當前公益性文化發展的薄弱環節主要在于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因此,在保證城市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礎之上,文化服務重點應放在農村以及城鎮的文化建設上,提高農村的信息化文化服務水平、公益性文化的資源供給等,從而提高整體的文化素質,真正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推進國民的政治意識文明建設。其次,公益性文化的形式應該選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作為文明傳播的方式,其主要是服務于全體國民,形式應該更加貼合大眾的需求,政治行為主要是在政治意識的支配下做出的,在推進政治意識文明的過程中,選擇適宜的文化形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文化自覺性,是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根本
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靈魂與精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文明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文化是文明的內在要求,而文明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因此在政治意識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形成文化自覺性。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前我國的主流價值觀,也是黨和人民在自身政治意識培養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核心思想,因此社會各階層必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記于心,提高文化的自覺性。此外,在政治意識文明建設中蘊含了更多的“國家意識”,在“國家意識”的指引之下,人民才能更好地接受其中占據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真正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識文化自覺性。
提高文化自覺性,要積極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在我國,每一個公民都有著具體的“政治身份”,這是培養公民政治意識文明的基礎,公民文化的建設依賴著自由民主的政治環境,在此種環境之下才有可能推動公民養成正確的政治意識文明。同時,對于公民自身而言,應該具有理性、積極、自主的政治意識,并且能夠積極參與到真正的政治生活中,在當前“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社會各階層成員如果能夠吸收中華文明中政治意識文明的積極因素,形成正確的政治思維和判斷能力,就能夠極大地推進我國的政治意識文明建設。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責編/張蕾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