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海淘”“海購”風潮將跨境電子商務納入到人們的視線,跨境電子商務的興起為中國經濟走出“新常態”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途徑。如何有效引導、推動、管理跨境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對我國經濟新常態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影響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 新常態 中國制造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的理念以后,基于“互聯網+外貿”的跨境電子商務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制造開拓國際市場、擴大消費、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的重要模式,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傳統外貿出口份額下降、速度放緩,跨境電子商務卻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
以往,投資、消費和出口被譽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從宏觀經濟構成要素層面分析,“三駕馬車”只是追求GDP過程中較為突出的部分,并不是經濟增長的全部內容,在經濟“新常態”效應出現以后,依賴“三駕馬車”形成的經濟超高速增長趨勢逐漸放緩,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外需銳減,中國經濟進入了“換檔期”。
出口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長期以來依靠低成本、低附加值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然而經濟學中不存在“免費的午餐”,維持出口(傳統外貿)優勢的前提是強大的外需,并在此基礎上維持各行業企業的低成本運營,而這一過程中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工業面臨著產能過剩、資源浪費、污染增加、品質下降等問題,極大地削弱了國際競爭力——結合以上分析可知中國進入“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階段。在外需萎縮的同時,國內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風險、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社會提前等一系列問題,綜合影響下傳統出口外貿的優勢消解、缺陷突出;然而,在近年來我國傳統外貿出口份額下降、速度放緩的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卻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優勢長期存在,但出口并沒有帶來技術革新。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例,其約占工業出口比重的50%,但出口項中涉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內容不足,除了個別計算機、通訊企業以外,出口企業平均利潤只有1.77%,低利潤、低附加值的產業模式導致“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萎縮成為常態。
跨境電子商務“破冰”的三個前提
從某種程度來說,中國消費者從國內市場向國外市場轉移所產生的“海淘”“海購”現象,是對跨境電子商務渠道價值的一種肯定,亞馬遜、eBay、淘寶等大型電子商務服務商的參與加速了資本化,也直接刺激了國內中小企業的廣泛參與。在經濟新常態下發揮跨境電子商務的“破冰”效果,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先取得突破。
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高人民幣的“本幣”價值可以減少國際結算中的匯兌成本,有效地解決電子支付與電子商務之間“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盡管2014年“亞投行”在中國主導下成立,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但由于亞投行的設立主要是用于支持亞太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其對跨境電子商務的支付所產生的影響并不大。因此,信用證、信用卡、匯票等仍然是跨境電子商務依賴的傳統支付工具。我國已經從一個“生產大國”逐漸轉變為“消費大國”,人民幣國際化的滯后勢必會影響跨境電商的發展速度,這又將對經濟新常態的消解和重構帶來阻礙。
優化電商平臺。跨境電子商務在運營方面側重“進口”而忽視“出口”,導致國內大量實體企業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由此出現了“跨境電商破壞中國實體經濟”的觀點。事實上,這是電商平臺模式不科學造成的,如“進口”“出口”在利潤相同的情況下,由于平臺自身的局限性,更傾向于將國外優秀產品“引進來”(如奶粉、電子產品),而不是將國內優質產品“賣出去”。截至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散戶代購,第二階段是平臺采購,第三階段是電子商務產業鏈模式。很顯然,這三個階段中對電商平臺的要求也由低到高,當前電子商務產業鏈模式正面臨著全面洗牌和資本整合,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跨境電商資本入駐后形成的壟斷格局,另一方面則能夠擴大行業覆蓋范圍,提高監管力度,促使跨境電子商務在規范化要求下良性發展。其中,“電商平臺”作為一個基礎性要素,既要做到本質價值的回歸,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監管體制改革。跨境電子商務帶來了一系列的監管難題,以報關為例,傳統外貿交易中可以實現規模化操作,而跨境電商消費的碎片化現象,會導致海關監管壓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4月,我國出臺了針對電商的“行郵稅”,此舉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跨境電子商務消費萎縮,但也是監管乏力的無奈之舉。因此,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具有“破冰”效應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還需要倒逼政府管理部門加速改革,尤其是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一方面解決跨境貿易貨品的安全問題,規避走私、洗錢、知識產權侵害等風險,另一方面提高貿易便利化,形成與跨境電子商務相適應的產業鏈模式。
充分發揮跨境電子商務在轉型升級、提質創新方面的效用
跨境電子商務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有效作用重點體現在促進經濟轉型上,通過海外市場的交流、學習,不僅可以全方位了解國際市場動態,還可以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倒逼國內企業提高創新性。結合現狀,解決經濟新常態下存在的瓶頸因素,具體可從兩方面入手。
首先,簡化跨境電商海關通關程序。分析近年來跨境電子商務的相關數據可以看出,B2B規模不斷減小,B2C、C2C規模不斷提升,市場對消費個性化的需求不斷提升,由此也導致了跨境電商消費走向“碎片化”,產生了與傳統外貿截然不同的利益分配鏈條。跨境電商平臺可以規避代理商、批發商、貿易商等中介,但卻無法規避現實物流鏈條,而現有的海關通關體制遵循“國際郵件互換局制度”,人為地造成了中間物流成本增加。基于此,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區,如2016年國務院批準了12個城市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有效解決了區域跨境電商貿易的“碎片化”問題。
其次,健全跨境電子商務物流體系。結合國內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來說,電商平臺一體化的消費服務固然優越,但在貨品流轉環節將全部壓力交給了物流系統,很容易出現電子商務交易瓶頸,如損壞、丟失、拖延等,而此類問題在跨境電商消費中會進一步放大。提升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效率的唯一途徑是健全現有的物流體系,從產業鏈角度入手、基于供應鏈構建,一方面鼓勵電商平臺參與海外倉儲建設,在主要消費目標地如美國、法國、德國等城市建立海外倉儲,既可以縮短交易周期、提高購物體驗,也可以成為中國優質商品的海外集散地,將進、出口放在同一平臺上,解決好售后問題。另一方面,加強物流監測和市場預測的融合。通過物聯網技術滿足物流信息的動態更新,跨境電商平臺結合反饋的數據信息科學預測下一階段市場的供需情況,從而提前做好市場方案,提高跨境電子商務服務的準確性和實效性。
(作者為中共云南保山市委黨校市情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注:本文系課題項目“云南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與發展問題研究——以保山猴橋邊境貿易合作區為例”(項目編號:2016XTZS15 )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軍果:《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風險與應對》,《唯實》,2016年第8期。
②來有為、王開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形態、障礙性因素及其下一步》,《改革》,2014年第5期。
責編/宋睿宸 劉芋藝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