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必須將公民心理和諧、保障公民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從體制、文化和教育三個方面進行長期系統性構建,尤其要重視將培養心理健康的公民作為教育的基礎目標的作用。
【關鍵詞】公民 心理健康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社會發展過程中,營造一個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加強對公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然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公民心理和諧方面具體的制度和措施收效并不十分理想。一些駭人聽聞的個人社會事件和群體社會事件也表明,存在著一部分公民心理不健康、心理扭曲、心理變態的事實和大眾社會心理失衡的現狀。在這種現狀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含義,有必要強調和諧社會構建中人的內在和諧、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必要將心理健康提升到國家層面和政府公共管理領域,在國家體制、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具體的改革來實現公民內在和諧。
公民心理健康如此重要的背后原因
正確的心理(Mind)概念長期被模糊、錯誤的心理概念所掩蓋,認為心理只是感覺,或者與思想混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被認為只要不是“瘋子”就是心理健康。事實并非如此。
心理不是神所賦予的靈魂,也不是價值判斷下的人的品行,而是一種與物質相關、又不同于物質的客觀存在。經過眾多研究的證實和修正,心理健康在心理學界被確定為人基于大腦為核心的生物機能正常、內在感知和諧、外在社會功能正常發揮、潛能不斷實現的整體狀態。因此,心理健康指向的是人的和諧,人內在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一開始就是一個社會問題,并不僅僅是一個個人問題。這個觀點的提出是對公民心理健康緣何如此重要的最好回答。 “公民要達到心理和諧必須正確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即公民和社會的關系、公民和自然的關系以及公民與自身的關系”。忽略自然因素,心理健康是基于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交互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人的身體、心理、社會是一個整體,在同一個系統內,心理是社會的產物,社會受人的心理影響。在一定社會歷史時段,良性社會塑造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形成良性社會;不良的社會塑造心理不健康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形成不良社會。所以,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社會是否良好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是否有利于人心理健康地發展。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以人為本,不是為了社會和諧而和諧,根本上是為了人的和諧而構建和諧社會。人的和諧的核心就是人的心理和諧,而心理和諧的基礎就是心理健康。一個普遍個人心理不健康的社會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社會的,以人的和諧為初衷和最終指向的心理健康,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必須因素,因此,公民心理健康(Civil Mental Health)是物質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的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和基礎。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政府為實現公民的權益而存在,就必須實現公民內在的權益,為公民心理健康負責,實現公民心理健康,保障公民心理和諧。
實現公民心理健康需要從人性、文化、制度三方面入手
在政府培養和保障公民心理健康的操作層面,公民心理健康會還原成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內心狀態,如何保障個體心理健康成為難題。而真正的困惑是,怎樣在一個還不夠完全和諧的社會,在存在著一些心理不健康公民的事實環境中,實現人的和諧?在人類發展的某個階段,人性、文化和制度三者總是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影響著人在社會中的和諧程度。那么,在操作層面實現公民心理健康就需要從這三方面同時入手。
從公民心理健康角度來看社會體制,和諧社會體制設計必須以人為本,尊重人性,以人的內在為本。保證體制不傷害公民心理健康、不妨礙公民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發展。這就要求體制尊重和保護人的基本權利,保護人的自由,保障人的平等,尤其是要保護人的私人空間及財產受到尊重和不被侵犯,更不能借著保護人的心理健康為由,侵犯個體的私人空間。體制必須有效預防、制止和制裁將自己的心理健康建立在他人心理健康被傷害的基礎上。讓人生活在一個相對規律、穩定、安全的環境中,發展自我,有正當有效手段保護自己權益和維護自己心理健康的渠道和手段,對無效體制具有參與監督和表達異議的渠道。
從公民心理健康看文化改變,就必須意識到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社會的很多方面,只是換了一些新的外在形式而已,就必須意識到國際文化通過現代科技已經勢不可擋地和國內文化逐步融合的趨勢。構建和諧體制和人性的同時,要利用現代社會強大的多媒體網絡,在尊重人性和諧的基礎上,構建和諧的網絡空間,制作和傳播滿足人心理健康需要的、多元化的、具有真、善、美的各種形式文化藝術作品,包容具有異議的文化形式和內容,從而協助體制和人性的改變。和諧的社會文化,要真,除了不虛假,還要是多元和多樣的,還需要有包容;要善,除了呈現善,還要讓人們看到惡,思考惡;要美,除了尊重事實,也要尊重藝術自有的規律。這樣的文化創造和傳播,才能孕育真正和諧的人和社會。
從公民的心理健康角度來看人性進化,就必須意識到人性的惡和人性的善,更要意識到人性可以改變的事實。在和諧體制構建的同時,要著手改變人性。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綜合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病態社會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改變這些病態社會心理,就要進化人性,就要徹底改變教育現狀,清醒認識到教育傷害的普遍存在。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部分中傷害人性和諧發展、破壞公民心理健康的制度徹底改革,對公民個人和諧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的教育方法予以徹底革除,將父母、教師和組織給受教育者造成的教育傷害予以立法規范來避免。這樣,至少保證在逐步減少教育傷害的基礎上,盡量增加通過教育培養更多心理健康公民的數量。之后,再用更好的教育制度、方法和教育者來逐步實現能夠普遍培養和諧的人的教育。
在教育頂層設計中將實現人的心理健康設定為基礎性教育目標
在現階段,構建健康和諧的教育體系應當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優先操作環節。應當在教育頂層設計中將實現人心理健康設定為優先于知識、技能教育的基礎性教育目標。從健康和諧的教育理論層面來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幸福發展,是要讓人首先有能力為自己服務,為自己能夠健康和諧服務。一個不為自己負責、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公民,不可能為社會和他人負責。
同時,發揮醫療、社區和民政部門的作用,要求每一個要養育和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必須參與心理健康培訓、咨詢和建議,參與兒童教育培訓,以保證家庭教育培養的是心理健康和諧的兒童。這一點比學校教育影響更深遠,意義更重大。只有心理健康和諧的父母,讓兒童處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才能培養健康和諧的人。這些和諧健康的人以后又會組建健康和諧的家庭,保證了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健康和諧,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會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生態體系。能夠對人進行終生的心理健康動態培育和維護,就會讓社會具備自我維護和諧的機能。這樣個人和社會同步具有自發動態和諧生長性的和諧社會,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宏偉的社會構建需要從細微處入手,實實在在的努力才能實現。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將是一個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為了公民心理健康、心理和諧,達到幸福生活,需要全體公民滿懷信心,長期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①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當前社會病態調查分析報告》,《人民論壇》,2014年9月上。
責編/宋睿宸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