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呈“筑底企穩”態勢,摒除“速度情結”干擾,保持戰略定力,則“涅槃重生”趨勢可以期待。
2014年和2015年,東北三省經濟增速觸底,平均增速不足6%,集體跌至全國最后五名的行列,不過2016年已呈現出緩慢回暖態勢。從經濟增速的數字表現來看,東北經濟確實存在下行壓力,但增速的下降只是代表增長的速度比以前慢了,并不意味著“崩潰”。盡管東北經濟增速趨緩,但經濟基本面整體企穩,就業、收入、物價等指標狀況良好,這說明國家近年對東北振興的多輪戰略決策是有效的,堅定《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戰略目標不動搖,則“涅槃重生”可以期待。
東北地區正處于經濟增速的“低谷期”,更處于轉型破局的“涅槃期”。
從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傳統產業演變的一般性經驗規律來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西方社會“銹帶復興”和“底特律沉浮”類似,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節點上往往存在經濟增速下滑或“頓挫”的普遍性問題。振興東北經濟無疑是一個“以時間換空間”的長期艱巨性任務,在不斷暴露問題、解決問題、適應新發展要求的過程中,經濟增速的周期性下行波動在所難免,然而有下行壓力就意味著會有新的改革動力萌生。東北經濟當前已然探底,既是轉型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周期性波谷,更是“鳳凰涅槃”的關鍵機遇期。
東北地區要走向適宜于自身區域特色的老工業基地振興之路,“挖掘潛在優勢,盤活現存優勢”才是轉型升級的最有效出路。
此輪東北經濟低谷,表層成因在于投資銳減、外需不足使東北原有的資本驅動型增長動力難以為繼,深層病根在于一直困擾東北經濟發展的體制性和結構性轉型始終未完待續,主要是缺乏轉型升級必需的內在動力基礎。東北地區不乏工業、科教、現代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經濟發展基礎,但這些基礎性優勢尚未被催化激活出顯性動能,有些反而成了抑制東北經濟增長的“包袱”。東北地區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以及由它們產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但由于多種原因目前還未充分轉化為創新驅動的內在動能。
打破東北轉型困局,不但要強化各級干部敢于擔當、攻堅克難的意識,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和環境,而且要以創新驅動激活現存優勢的潛在動能。一是要把創新擺在振興發展的核心位置,強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意識;二是要以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為平臺,加大人才培養和引智力度,培育出更多的創新人才和創新基地,為振興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三是要盡快落實好國家有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舉措,增強產學研對接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催生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四是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此外,主動融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疊加利好,配合投資驅動和民營經濟的較快發展,將“包袱”轉化為轉型升級的動力基礎,東北將有望實現“涅槃重生”。(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