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何建華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此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針對資本市場上熱議的舉牌、杠桿收購發表看法。他強調,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后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這種強盜式收購,根本不是金融創新。
與此同時,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也明確表示,絕不能讓保險機構成為眾皆側目的野蠻人。為此,保險監管將更加注重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引導保險資金堅守主業、服務實體經濟、守住風險底線。
一語激起千層浪。兩人的強力發聲,既發出了監管能力提高和改進的信號,更一針見血地觸及了經濟、金融發展的“痛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價值取向到底是怎樣的?“虛實”之間是平衡協同發展,還是博弈對抗互害?
從學理上解析,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于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虛擬經濟震撼性地進入學術界、實踐部門和公眾視野,始于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大鱷深潛于新興經濟體,等“風口上的豬”體壯膘肥之際,就將巨額投資及其豐厚盈利瞬間卷走,致使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一時陷入困境。
事實上,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迷亂時代”泡沫經濟破滅,到1990年至1995年墨西哥金融動蕩,世人已經對虛擬經濟開始警覺。歷史演進到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震撼全球,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過度滲透帶來的損害。
虛擬經濟脫離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屬性而發生的異化,以及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損害,概言之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虛擬經濟異化導致傳統生產方式被顛覆,使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困擾。人類社會的傳統生產方式表現為基本的供需平衡模式,也就是不斷尋求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發展,其中市場起著“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市場交易行為的極大便利性,不斷催生、放大著虛擬經濟效應。市場需求不再是真實需求,而像畫了一個“美味大餅”,造成虛幻饑渴。同時,“脫實向虛”的趨勢正在改變人類傳統的經濟運作模式。加之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的普及運用,民眾還可能面臨更為嚴重的失業危機。如果這種趨勢任其發展,必將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難題。
其二,虛擬經濟異化使金融精英“錢生錢”游戲越玩越大,將拉大社會貧富差距。金融原本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現在自身變成一個強大產業。由此帶來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就是,從事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經濟領域工作的群體不知不覺之間成為強勢人群。它們運用知識、技能和市場手段,不斷推高資產價格,并從中輕易賺取熱錢、快錢、大錢。這種所謂社會精英,與大眾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
美國次貸危機和“龐氏騙局”,讓人看清了華爾街金融寡頭運用過度金融創新、掠奪全球財富的真面目,認識到虛擬經濟、貨幣擴張的危害性。為此,美國爆發了席卷數百個城市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被認為是“99%勞動大眾向1%金融精英討說法”。現在全世界認識到,不能無休止地玩虛擬游戲了,而要著力發展實體制造業,給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乃至生存發展機會。這也就是難怪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呼吁讓制造業回歸,使“美國再次強大”。
其三,虛擬經濟異化導致人性貪欲本能無底線釋放,使社會價值觀念發生錯亂。當今世界,資本利得遠遠高于勞動所得。這一無法回避的現象就病毒式傳播一樣,引發人們尤其是年青一代價值觀念的改變。不少人覺得,投資理財可以來錢更快捷、更輕松、更幸福,而認真勞作的價值取向不免弱化。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和神戶六大城市中心地價指數大漲,僅東京都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制造了空前的房地產泡沫。那時的東京街頭巷尾充斥“煉金術”,“理財技巧”成為流行語,一半以上的日本人持有股票。雖然后來日本政府采取強硬手法擠泡沫,使近乎瘋狂的社會漸漸回歸平靜。但虛擬經濟過度、泡沫經濟破裂,給日本社會帶來了“禮崩樂壞”的嚴重后果,并一直影響到了現在。日本“迷亂時代”留下來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我們應當引以為戒。
其四,虛擬經濟異化導致政府在治理選項上與資本聯姻,使政府屬性難免發生偏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扮演什么角色?簡而言之,應當是資本和勞動間的平衡者,應當是公共利益的協調者。可是,以虛擬經濟引導生產的狀況,導致資本力量在全球興風作浪。這引發了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即權力與資本勾結,共同營造“金融神話”,并利用發展虛擬經濟來掠奪實體經濟和民眾的財富。因此,如何確保政府的功能來防止虛擬經濟異化、平衡社會各階層利益分配并關懷勞動大眾、呵護弱勢群體,成為下一步全球治理面臨的嚴峻挑戰。
當然,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并不意味著不發展虛擬經濟。它更多的是針對虛擬經濟異化發展的一種警示,為的是將“脫實向虛”真正扭轉為“脫虛向實”,使虛擬經濟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初心”,實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化,用實實在在的勞動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這也應當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價值認同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