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術視野 > 政治 > 正文

新華社譯名室主任:為啥trump譯成特朗普而非川普

原標題:(獨家 | 為啥trump譯成了“特朗普”而非“川普”?)

美國總統大選早已塵埃落定,但圍繞在大選中勝出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Donald trump的中文譯名之爭則似乎才剛剛開始。

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等官方主流媒體都將美國新當選總統的中文譯名統一為“唐納德·特朗普”,但同時也有一些媒體、網站和學者則一直堅持使用“唐納德·川普”這一譯名。

我本人也聽到了不少人對“特朗普”這一譯名的質疑聲,認為中文譯名跟trump的英語發音對不上,“川普”更接近trump的發音。我也看到過trump應該譯為“川普”而不是“特朗普”的文章。實事求是地說,從發音來看,“川普”更接近trump的發音,要是就事論事,不考慮別的因素,現在來譯trump這一名字的話,新華社譯名室肯定會把trump譯成“川普”的,但為什么美國新當選總統的名字被確定為“特朗普”而不是“川普”呢?

且聽我給您慢慢道來:

第一,把trump譯成“特朗普”由來已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針對全國的外文譯名很不統一的情況,周總理指示:譯名要統一,要歸口于新華社。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新華社、外交部、軍委機關、教育部、中聯部等10多個單位派人舉行會議討論統一譯名問題。會議商定,首先由新華社制訂譯音表,并且確立了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約定俗成”的原則,向全國譯名統一邁出了第一步。1956年7月24日,新華社黨組決定成立譯名組(后更名為譯名室),譯名組根據各單位參加的會議精神,接連制訂了英漢譯音表、法漢譯音表等各國譯音表。隨后,外文翻譯部決定集中十來個同志制作譯名手冊。當時,譯名組的同志把已有的譯名卡片、英語辭典中的外國人名以及各種工具書上的外國人名收集起來,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打成草稿資料,后經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為《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俗稱“英語百家姓”,這是譯名走向統一的重要成果。該書于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后來又歷經修改、補充和多次再版,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英語姓名翻譯工具書。

翻開《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以及后來新華社譯名室委托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trump都是譯成了“特朗普”。可以說,這是美國新當選總統trump的中文譯名定為“特朗普”的最重要依據。

至于譯名室的前輩們當初為何把trump譯成“特朗普”恐已無從考證,而且現在看來,當初把trump譯成“特朗普”也確實值得商榷。不過,鑒于這一譯名已經使用了50多年的時間,根據外文譯名“約定俗成”的原則,這一譯名也就輕易不做改動了。

關于美國新總統中文譯名之爭的一個有趣現象就是:不少人認為trump應該譯成“川普”,但似乎很少有人質疑Donald譯成“唐納德”是否準確。其實,從發音來看,把Donald譯成“唐納德”,中文譯名跟其發音同樣對不上。如果現在譯Donald這個名字,應該譯為“多納爾德”而非“唐納德”。但是,Donald長期以來一直譯成“唐納德”而非“多納爾德”,就像長期以來trump一直譯成“特朗普”而非“川普”一樣,這就是外文譯名的“約定俗成”原則在發揮作用。

也許有人會質問:難道以前做錯了的譯名就不改了嗎?就一直要錯下去嗎?

毋庸諱言,《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和《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當中肯定存在諸多不足和錯誤,對于其中的一些明顯的錯誤當然應該改正、修訂,譯名室對此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不過,如果是涉及到一些長期使用的世界政要的譯名則必須謹慎,輕易改動則可能引發混亂。

眾所周知,在譯名工作中,“約定俗成”一直是個很重要的指導原則。世界歷史上很多重要的人物,如英國歷史上兩位著名的首相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和Winston Churchill,前一位譯為“張伯倫”,后一位譯為“丘吉爾”,美國二戰時期的總統Franklin Roosevelt譯為“羅斯福”,前蘇聯最高領導人Joseph Stalin譯為“斯大林”。當時的譯者楞是讓這幾位外國風云歷史人物分別姓了張、丘、羅、斯,在外文譯名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如果按照現在的譯名規則,是肯定不會這么譯的,但依照譯名“約定俗成”的原則,在涉及到他們的時候就必須使用一直沿用的名稱,否則就讓人不知所云了。

第二,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的中文譯名已被我國官方認可和使用。

從美國大選拉開帷幕之日起,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等中國官方媒體在報道中就一直使用“特朗普”這一譯名。今年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正式確認美國當選總統Donald trump的中文譯名為“唐納德·特朗普”。

不僅如此,聯合國的中文網站,還有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簡體中文版)、金融時報這三家西方主流媒體,在它們的中文報道中都使用的是“特朗普”。

既然中國政府、中國官方媒體、聯合國中文網站、西方主流媒體的中文報道都使用的是“特朗普”,那我們的網站、媒體在報道中還有什么理由不保持一致呢?

也許有人會反問:我憑啥非得聽你的?我憑啥非得跟著使用“特朗普”呢?在媒體和文章中使用“川普”不行嗎?

當然,使用“特朗普”還是“川普”屬于個人自由,但是,如果在媒體和文章中繼續使用“川普”可能會引發報道混亂和讀者混淆。我曾經看到過某中文網站的文章中,有的文章用的是“特朗普”,而有的文章則是“川普”,讓人看了眼花繚亂,是非莫辯。尤為滑稽的是某報的一篇報道,標題用的是“川普”,文內則用的是“特朗普”,這怎么不會讓讀者莫衷一是!

第三,外文譯名的對錯有時候并不重要,譯名統一才是最重要的。

在譯名問題上,譯名室多年來取得的一點共識就是:譯名的對錯有時候并不重要,譯名統一、避免引起報道混亂和讀者混淆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2月,中宣部召開了包括新華社、外交部和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單位參加的座談會,專門討論曾遭到恐怖襲擊的法國刊物Charlie Hebdo和美國金融巨頭Soros的中文譯名問題,我本人也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宣部之所以召開此次座談會,就是因為媒體報道這兩者的譯名長期不一致,甚至引起了中央領導的注意、重視和關注。

問題是怎么出現的呢?原來,新華社譯名室根據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的原則,把法國刊物Charlie Hebdo譯為《沙爾利周刊》(Charlie依據法語發音應該譯為“沙爾利”),把祖籍匈牙利的金融巨頭Soros依據匈牙利語發音譯為“紹羅什”。為了保證這兩個譯名的準確性,譯名室還特地請教了懂法語和匈牙利語的同志,并獲得了他們的認同和肯定。但是,包括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在內的眾多媒體在報道中都一直使用的是《查理周刊》和索羅斯。

應當指出的是,把上述兩個名字譯成《查理周刊》和索羅斯是不對的,因為它恰恰違反了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這一原則,而是把法國的Charlie和匈牙利的Soros都簡單地按照英語譯寫方式給譯成了“查理”和“索羅斯”。

但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當時,與會的多家單位,除了新華社外,都紛紛表示:他們不清楚、不知道《沙爾利周刊》和紹羅什,只知道《查理周刊》和索羅斯。

那么問題來了!雖然說譯名室把Charlie Hebdo和Soros分別譯成《沙爾利周刊》和索羅斯有根有據,從專業技術角度來看無可挑剔,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面對《查理周刊》和索羅斯更為大眾所熟知的現實情況,為顧全大局,我主動讓步并表態:在譯名問題上,譯名統一更重要,譯名的學術性應該讓位于統一性。為了保持譯名統一和不引起讀者混淆,譯名室愿意把Charlie Hebdo和Soros的譯名改為《查理周刊》和索羅斯。主持座談會的國新辦副主任郭衛民也指出,《查理周刊》和索羅斯的譯名在媒體報道中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這么改也符合譯名的“約定俗成”的原則。

譯名不統一的問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已出現,但讓人遺憾的是,隨著我國媒體競爭不斷加劇,譯名亂象也是愈演愈烈,給譯名室的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不過,讓譯名室人員倍感欣慰的是,譯名室的工作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國務院新聞辦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央網信辦、中央各主要新聞單位發函,要求重要外文譯名都要以新華社譯名為準。新華社領導對譯名室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視,多次在有關國際譯名的材料上作重要批示或指示,這都讓譯名室人員感到了肩上的重擔和譯名工作的光榮與重要。

“路漫漫其修遠兮”。譯名室全體工作人員始終牢記周總理的教導,不忘初心,肩負使命,為了譯名統一,我們一直在不懈努力!

(作者系新華社譯名室主任)

[責任編輯:孫易恒]
標簽: 特朗普   川普   室主   新華社   譯名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