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閩學四賢”理學思想與閩西北客家文化特質

【摘要】閩西北客家區位于現今的福建省三明、南平兩市境內。被譽為“閩學四賢”的宋代理學大師楊時、羅從彥、李侗和朱熹的理學思想都植根于該區域,他們的成長及其思想性格形成得益于閩西北客家文化的滋養和培育,其理學思想性格充分體現了閩西北客家文化的特征,也直接影響了該區域客家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閩學四賢  思想性格  客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B244    【文獻標識碼】A

閩西北客家民系及其客家文化孕育于唐,成熟于宋,發展于明、清,與“閩學四賢”理學思想的傳習、創建及發展處于同一時期。“閩學四賢”都為客家人,他們植根于閩西北客家土壤,以自己家鄉作為理學思想主要傳習地,其理學思想對該區域客家民性中的思想構建、價值取向、性格塑造和行為方式的養成起重要作用,直接影響了客家文化的發展。

“閩學四賢”思想性格的形成得益于閩西北客家文化的滋養

閩西北是宋代理學大師的主要成長及活動地區,文化教育與理學傳播連為一體,共生繁榮;“閩學四賢”思想性格的形成與閩西北客家文化密切相關,得益于閩西北客家文化的滋養。

客家先民歷經大江南北的輾轉遷徙,依靠家族群體的團結合力戰勝磨難,歷盡艱辛而最終獲得新生、發展和繁衍,聚居閩粵贛連結區的客家先民漸次孕育形成為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客家先民和客家民系始終秉承中原儒家傳統,形成以傳統儒學為主要內核的客家文化,團結務實、刻苦勤儉、崇正守信、堅韌剛強、崇文重教、講究禮儀、慎終追遠、念祖思親、愛國愛家都是其具體體現。

作為漢民族思想理念核心的儒學,肇端于齊魯大地,以孔孟為其代表,經漢晉而變異,到宋代完成嶄新理論體系構建成為理學。被譽為“閩學四賢”的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為屬中原漢人移民,他們最終定居于閩西北客家區,他們的成長及其思想性格形成得益于閩西北客家文化的滋養和培育。

“閩學四賢”的思想性格體現了閩西北客家文化的特征

“閩學四賢”的思想性格充分體現了閩西北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是崇文尚學、尊師重教、勤備刻苦。“閩學四賢”都具有深厚的家學淵源。身為“閩學四賢”之一的楊時4歲起學詩, 15歲起即潛心經史,游學邵武;20歲時開始著述,直至24歲進士及第。羅從彥的十二世祖羅周文就是沙縣縣尉,他秉承客家崇文重教的傳統,在棲云寺開辦書院,強調“廉以立身,勤以勵政,教民尚詩書禮義,抑浮華侈靡興利弊。”羅從彥正是在這樣一種家學傳統下成長的。李侗也是儒學世家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李幹父子一門四進士(幹、繹、纁、緯)享譽鄉梓。李侗在祖、父輩傳統思想的熏陶下,初警悟、弱冠游鄉校有聲。朱熹從幼小年紀就得到其父教誨,7歲時便知曉五行八卦大意,14歲受學于武夷三先生劉勉之、胡憲、劉子翚,18歲秋舉建州鄉貢,19歲登進士,24歲師事李侗,承周程理學,逃禪歸儒,致力教化。

“閩學四賢”除家學淵源外,更是勤奮刻苦、尊師重教。楊時早在入仕之前即崇尚周程之學,于28歲時專程前往穎昌拜程顥為師,遂成程門四大弟子之一,有尊師重教“程門立雪”佳話。羅從彥自幼刻苦好學,先是從師吳儀,研習詩文;年近而立,他始與同鄉陳淵往見任職于徐州的楊時,并求教于門下,悉遵師教,潛心理學。李侗24歲始受學于同郡人羅從彥,盡得其所傳。朱熹集理學之大成,能承圣道者,皆得益于李侗教誨。朱熹一生勤于問學,遍注群經,字字珠璣,著書宏富,裨益后學。

二是崇正清廉、疾惡如仇、愛國恤民。“閩學四賢”所處時代,正是中原動蕩、內憂外患的年代,“閩學四賢”思想性格無不體現了閩西北客家文化崇正清廉、疾惡如仇、愛國恤民的特征。楊時一生主政均有廉聲善政,深得吏民擁戴。他愛民恤民,主張“施政以德、愛人節用”,曾提出“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民有常產,安居樂業”的思想。他為民請命,痛斥暴政。徽宗宣和六年,楊時年過七旬,連上兩疏,提出“嚴為守備”、“收人心為先”等方略,雖未被采納,錚錚鐵骨、愛國之心皆在此彰顯。羅從彥專注理學,無暇顧及舉業,不以科場失利為念,但鑒于其成就和影響,朝廷在他逾花甲之年,特授以特科進士,并出任惠州博羅縣主簿。在嶺南,他致力于教育,悉心培育學子。羅從彥從政雖短,但心憂黎元,時刻關注民眾疾苦,痛恨朝政腐敗。羅從彥在其《圣宋遵堯錄》八卷中,或闡明道義,或諷諫時政,充分體現了客家士人繼承儒學傳統,不論窮達,都憂國憂民的精神個性。李侗雖然一生不為官,潛心理學研究與傳播,但他仍然心系家國,曾多次鼓動朱熹上表朝廷,實行薄賦恤民政策。朱熹一生重名節,輕利祿,其志向不在為官。但他一旦為官,他便堅守先儒“得志則必澤加于民”的準則。同時,作為客家人的他,還兼具愛國愛鄉、除暴抗惡、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的性格。

三是安貧樂道、重德修身、萬世楷模。楊時多年在朝廷為官,世受俸祿,且家有祖傳田戶,可謂全家衣食無憂。但他十分注意教育兒孫“儉以養德”,力戒貪圖安逸,玩物喪志。他去世時,身后蕭然,家徒壁立。羅從彥注重自身修養,強調結合自己的內心體察和品性修養錘煉相一致,“去心害”,“適正道”,用心體察“周孔之心”,明“周孔之道”,以防為旁門邪說所惑。為教育后代,他更將這一主張書于羅氏祠堂的壁上:“吾家自祖宗以來,一段清白之氣不可不培,蓋金帛雖多,積之數十年必散;田宇雖廣,遺之數十代亦亡。孰著殘書數卷,貽之吾子吾孫,世世可以習之不朽;又孰著靈心一點,傳之吾子吾孫,可以受用不盡。定斯堂者,各官猛省!”李侗一生屏居山田,謝絕世故,安貧樂道,教授鄉里,他躬耕食力,潔然高蹈,功力詣境極高,可視為田園哲人。朱熹一生重道德修養、安貧樂道,心憂黎元,終身保持著人格的高潔。作為思想家,他專致于理,不但無意仕途,而且連日用雜務也不顧。為不受打擾,他常常逃避外界,躲入荒僻。

“閩學四賢”理學思想影響了閩西北客家文化的發展

“閩學四賢”理學思想的廣泛傳播,對閩西北客家民眾影響甚深,其理學思想在該區域經千年積淀,對當地客家文化的形成、豐富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并成為該區域客家文化的思想內核。閩西北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受被作為當時時代精神的“閩學四賢”理學思想的影響。時至今日,閩西北客家民性中的思想構建、價值取向、性格塑造和行為方式等都蘊含有較深刻的理學態度。客家人為官則勤政為民,為民則務實專功,面對國家危亡,敢于挺身而出,為國抒難,抗敵舍身,他們以自己的風節為客家的精神個性添上了光彩的一筆。

“閩學四賢”思想批判地吸收了佛教哲學的思辨結構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論,將儒家倫理學說概括升華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其實質是把佛、道“養性”、“修身”引向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儒家的綱常道德給予哲學論證,使之神圣化、絕對化、普適化,以便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遵而行之。閩學否定佛教對超自然的神靈崇拜和信仰,也否定儒家傳統的“天命論”,但對佛教的“去欲”、“悔過”思想加以繼承,對道家的“道統萬物”進行發揮,強調儒家的三綱五常是不容置疑的“天理”,必須努力踐行,遷善改過,做到“知行合一”。因此,閩學又被哲學史家稱作“新儒學”。

閩西北地區的客家文化承繼了“閩學四賢”的理學思想,也承繼了傳統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源遠流長,且代代均有其表征。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學派又有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在陳陳相因中體現出生生不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趨向。“閩學四賢”的理學思想(閩學)由傳統的儒學發展而來,是儒學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表現形式。

(作者單位:三明市社會科學研究所)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閩西北   客家文化   理學   特質   思想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