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地方特色村”現狀為切入點,提出在地區發展的過程中,要遵循地方特色,保護鄉土建筑;挖掘地方文化,彰顯文化魅力;延續村落肌理,發展鄉土景觀。通過對觀點的論述,強調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做到有機發展、與時俱進。同時結合現代技術與理念,構建適應現代人居環境的特色城區。
【關鍵詞】鄉土建筑 文化特色 村落肌理 鄉土景觀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地催生許多以農家樂為運營模式的“特色村”。一些發展較早的村鎮,因為時間上、環境上的先機,在各地區小有名氣、使得周邊甚至異地村鎮爭相效仿和套用,許多優美的村莊、院落和山水景觀被新的村鎮面貌所替代,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個性,造成了諸多特色村無“特色”的現狀。興業富民,是美好鄉村建設持久發展的動力,但這個動力必須建立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前提上。
遵循地方特色,保護鄉土建筑
其一,應考慮的是作為主體物的建筑,它是依托在地區之上的、土生土長的建筑。無論是建筑物本身,還是鄉村整體風貌,建筑都應該符合該地區的性格和人文特點。一個地方特色風貌的形成是由大量的人居建筑組合起來的,這里的特色是指遵循了當地風貌和城區性格而形成的相對統一的建筑形態,他們的形成來自當地民眾的創造和相同的審美價值觀。
在繁榮的特色村建設中,各地盲目跟風、相互抄襲,急功近利的想要快速運營,許多優秀的村鎮建筑文化遭到破壞,有的甚至消亡。要想解決這一問題,使城鄉特色穩步發展,就要遵循地方特色,保護和建設鄉土建筑。從目前的發展建設角度出發,從地區整體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局部的建筑問題,合理統籌和規劃,避免千城一面和千村一貌的現象。將原有的特色建筑和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元素進行保護和開發;將在時間中慢慢生長、慢慢沉淀、有機構建起來的地區環境風貌加以保留和完善,最終形成符合地域特色的新型特色村鎮。
其二,應考慮的是原本生活在這個區域的勞動人民,考慮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使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形態得以傳承和發展,為他們提供支撐的建筑和承載的環境空間?,F實中,空間的生動和活力來源于有活力的居住者和創造者,他們與建筑、與環境有一種承載的關系。他們是城市文化的創造者,是風格建筑的使用者,他們的思想支撐起一個區域的人文和社會環境。在特色城區的建設中,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些人文因素和民俗活動,就很難體現城區的文化性格,沒有這些文化性格,特色也將淪為空談。
挖掘地方文化,彰顯文化魅力
一個村落的歷史和文化最能彰顯出自身的魅力與個性,也是特色村鎮中最生動和最有涵養的內容。目前特色村鎮的文化節目主要集中在歌舞、游戲和娛樂等環節中,并且各地內容大同小異。在當下的特色城區建設中,首先應該考證和梳理村落的歷史文化信息,這種信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早已融入到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是村鎮發展和延續的根本。其次應該尊重當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文信仰,地方民俗文化與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傳承和保護地方民俗文化是發展地方特色的手段和保障。
立足地方實際,深度發掘歷史文化信息。我國民族眾多,文化資源豐富,不同區域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也各不相同。在特色村鎮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揚各地區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文化是生長在地區歷史之上的,需要認真的發掘和用心的呈現,而文化的彰顯要立足于本地區的實際,發掘出眾多在當地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專題,為廣大游客呈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直觀而近距離的了解歷史、感受文化。
隨著影視傳媒業的發展,各地區相繼拍攝了很多各自的宣傳片系列,網絡宣傳此起彼伏。和大型旅游景區的宣傳片不同,它們大多在制作上構思簡單、表現內容單一,很少涉及到地區歷史和文化的內容,無法激發游客想要深度游玩的欲望和想法。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應該從創作初期進行消費者定位,并結合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著重研究和考察地方歷史文化的內容和特點,創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文化節目;既要讓外地游客賞心悅目,也要讓當地百姓喜聞樂見。在特色村鎮建設中,所有的藝術作品、藝術表現都應該經過嚴謹的考證和設計,形成雅俗共賞的文藝節目,這種形式更能收獲游客的口碑,也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延續村落肌理,發展鄉土景觀
鄉土景觀是包含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內的一切景觀元素,是村鎮整體格局和構成要素的總和。它包含豐富的鄉土文化、人文信息和歷史淵源,決定著村鎮整體特色和風貌。傳統的村鎮特色和建筑風格形成了特有的地方肌理,這些肌理是經過久遠的歲月浸潤積淀而成的。傳統的村落結構是在長年累月的發展演變中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徹底拆建的做法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在特色城區建設中是不可取的,現階段延續和保護傳統村鎮肌理是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特色城區建設中應注重自然生態環境與鄉土建筑的協調,加強歷史文化發掘和鄉土文化建設,并且要做到有機更新、與時俱進。
自然生態環境與鄉土建筑相協調。自然生態環境是鄉土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特色村鎮發展和延續的基礎。近幾年,隨著特色村鎮的開發和建設,大量的樹木綠植被砍伐、農業田地被占領,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伴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科技便捷的大都市生活吸引大量的農民進城安居,有的地方出現了人去村空的現象,也導致了村鎮生產生活和建筑的瓦解廢棄。因此,加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還原鄉村耕種模式非常重要。針對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合理地利用地方原有的自然資源,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和添加,保證原有肌理的持續性。其次控制環境的污染和維護當地生物的多樣性。環境污染是與區域生態環境的破壞分不開的,應加大地方管制,發展生態農業,保護生物棲居環境,改善生態平衡。同時優化村鎮產業結構,促進村鎮經濟的協調發展。
活態傳承村鎮肌理風貌。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村鎮結構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特色,是傳統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是勞動人民精神內涵的物化體現,是多元素生活發展演變的厚重土壤。鄉土文化是鄉土景觀最生動的內容,應當做到有機發展、與時俱進。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鎮環境中的很多方面已無法適應現代人們的生活和節奏,需要進行修改和完善。首先傳統的民居建筑由于歲月的侵襲,已經破損,但它蘊含著深厚的地方文化信息,不能全部的丟棄拆除,而應進行修繕和保護。在不影響傳統民居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對使用功能進行更新,以滿足現代人居環境的需求。其次活態傳承不僅體現在建筑方面,還體現在生活勞動、民俗文化和傳統習俗等各個方面。我們應做到立足本土、靈活傳承,才能讓村鎮旅游文化走得更遠。
綜上所述,在村鎮社區特色建設中,既要保留傳統村鎮的鄉土景觀特色,又要與時俱進、活態發展;既要彰顯文化魅力,又要遵循地方特色;既要延續村鎮肌理,又要順應社會發展。突出地方特色,發展城區性格,不是死板的堅守,而是在發展中不斷變化、不斷協調的動態過程。在特色村鎮建設中,要遵循地方的建筑性格、文化性格,在吸收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與理念,構建適應現代人居環境的特色景觀,使傳統村鎮日久而彌新。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注:本文為2015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關中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鄉土建筑保護研究”(15JK1802)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