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或社會運動在當代中國呈現出了比較活躍、非理性的特征,這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因此,在轉型期,我們應該切實做好應對民粹主義撕裂社會、腐蝕執政黨合法性的危險,徹底防范持敵意者假借兜售西方現代社會價值觀念而行民粹主義之實的投機行為和敵對活動。
【關鍵詞】民粹主義 發展 防范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民粹主義在現當代中國的發展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政治體制的改革,也經歷了對外開放以融入世界和甚為激烈的社會轉型。改革初期的利益共享和福利共贏的過程在改革后期出現滯緩,改革、發展與轉型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暫時難以解決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不少社會階層、社會群體的實際利益也受到損害。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社會中的民粹主義動向就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來,社會知識群體和民間的民粹主義話語也慢慢地有所抬頭,甚至大有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勢頭。有研究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民粹主義話語的興起與改革的推進及其后果是有著密切聯系的。社會領域產生的民粹主義社會思潮與主流意識形態之爭越演越烈,因為其間有些問題確實直指改革與發展的諸多問題,使得主流意識形態有時亦難以順利疏導與緩解。
自互聯網接入中國以來,人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逐漸被改變。互聯網在影響社會交往的同時,也已影響到公共管理和政治領域的生態環境。網絡民粹主義就是在這樣一個互聯網飛速普及和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造就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打破平均主義則造就了社會的階層差異化和重新分層,中下層民眾更需要一個新興的平臺來發表自身見解,爭取自身利益,而網絡則正好迎合這樣的需求,網絡民粹主義也應運而生。換言之,從技術角度來看,現代網絡的發展為網絡民粹主義提供了平等和直接的參與的平臺,而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社會矛盾與社會現象所積累的社會怨恨就此部分地得以宣泄。
網絡民粹主義由兩種力量所構成,一種是網絡批判現實主義,另一種是網絡民族主義。前者以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為主要關注點,以反權威、反精英主義的底層姿態出現;后者則以反對全球化、反對西方國家為內容,以極端排外性的情緒表達為形式。盡管網絡民粹主義表達了來自社會底層的訴求,強調了對改革公平性的關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它利用極端的、偏激的,甚至暴力性的語言對社會轉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進行非理性表達,加劇了不同群體之間的對抗,激化了不同階層之間的不信任和仇視,并不時地與現實中的集體性事件結合起來,試圖推動民粹主義社會運動的形成,這在客觀上造成了激化社會矛盾、分裂社會的后果。
民粹主義的發展與防范
民粹主義是發源于近代歐美國家社會發展和改革進程中的一種思潮,最早于19世紀下半葉出現,其雛形是農民基于對土地權的渴望和對自由社會權利的追慕而對抗地方政府組織的活動,雖然有其客觀性,但也不乏盲目性和激進性。二十世紀中后期以來,民粹主義的思潮伴隨著現代意識、革命與運動的發展而蔓延,在世界范圍內掀起過陣陣波瀾,一度成為社會階級革命、民族復興和解放運動中或明或暗的且具有促動性的思想潮流。
民粹主義的產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從世界各國的真實情況看,民粹主義最容易誕生于改革的歷史進程之中,因為改革總是要挑戰約定俗成的制度、暴露社會存在的問題、對既得利益群體和集團發動攻擊。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現代性的激進推進、中國的崛起和民族主義的高漲、社會的劇烈變遷,必然會帶來一部分精英勢力與部分大眾的利益喪失,這是民粹主義產生的重要根源。可以說,無論是作為思想意識形態的反應與反抗,還是作為一定社會運動的施壓與宣泄,民粹主義都可以被看作對我們整個社會狀況、我們所推行的社會變革的一種回應。
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或社會運動在當代中國呈現出了比較活躍、非理性的特征,這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從民粹主義產生的歷史可以看出,它具有顛覆共識,撕裂社會的潛能,因為它在所有人的心中營造出兩個群體,一個認為自己被剝削、被侮辱、被傷害,而民粹主義告訴他們,你們代表國家、文明或者歷史前進的動力;另一個群體被指為剝削、侮辱、傷害的來源,而民粹主義告訴他們,你們或者需以恩惠來賄賂人民,或者就試試以高壓手段阻擋這無堅不摧的戰車,而無論哪種結局,你們作為一個群體都注定是失敗者。 因此,在轉型期,我們應該在切實做好應對民粹主義撕裂社會、腐蝕執政黨合法性的危險,徹底防范持敵意者假借兜售西方現代社會價值觀念而行民粹主義之實的投機行為和敵對活動。
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我們改革的舉措和實踐的政策毫無疑問應當為社會公正和平等留有充足的位置,并且應確保其真實實現。中國是一個具有平等和平均傳統的社會,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分配與享有必須顧及下層民眾的感受,以避免社會情緒的激進化;在某些改革政策的局限性已經顯現、消極社會后果已經產生的情況下,即便是從維持社會穩定的角度,也應及時適當地調整利益格局,通過解決具有普遍性的民生問題,以保護下層民眾的生存條件,減少滋生民粹主義的土壤,弱化引起社會對立和沖突的因素。轉型期一系列重大問題,如農民土地問題、工人勞動條件和保障問題、農村人口進城之后的生存問題等,若未能得到妥善解決的話,將會使民生問題發展成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并造成不穩定不和諧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粹主義就能夠對下層民眾特別是農民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成為破壞現存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隨著改革深入而出現的利益格局的變化,我們也需要逐步建立不同階層、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和利益博弈平臺。這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在轉型社會中,爭取社會支持、穩定民眾情緒、避免民粹主義激進化的又一重要途徑,是給民情民意的表達提供適當的輿論空間,進行必要的疏導。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張懷英:《民粹主義的誘惑 ——以法國歷史為例》,《文化縱橫》,2012年第3期。
②姚海:《轉型期的俄國為什么盛行民粹主義》,《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6期。
責編/高驪 美編/宋揚 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