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的全人教育模式,基于社會學習、服務學習、全人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強化過程管理、精英教育、朋輩學習和社會互動,致力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的驅使下有目的、有方法、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服務社會的水平、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該模式通過促進大學生自身知識體系建構傾向于應用創新型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學習;服務學習;全人教育;精英教育
一、引言
基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的全人教育模式,能夠在第二課堂各項活動中拓展鞏固第一課堂的教學要求,一方面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同時解決了專業教育上的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不力的情況,有效地避免了“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現象。
該模式作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以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建設,搭建學生用于踐行社會實踐的學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平臺,通過課堂內外的多元互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增進師生學習互動、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
同時,該模式還能夠調動大學生在全人教育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實施“成長軌跡追蹤”、“精英教育”,一方面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使學生有著明確的參照標準來對照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優勢和短板;另一方面,使學生工作人員和專業課教師也能隨時查閱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記錄,有針對性地加強精細化的過程管理。
綜合來說,該模式可以概括為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的“遍地開花、一枝獨秀、滿庭春”式的全人教育模式。
(一)遍地開花
所謂的遍地開花是指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為學生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提供平臺和機會,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拓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搭建踐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基地,從而形成良好的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感的氛圍,為大學和大學生服務社會提供機會和平臺,在高校所處區域范圍內形成影響力。
(二)一枝獨秀
所謂的“一枝獨秀”,是指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切入點,學生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熱誠服務社會。其含義如下:
(1)所有的學生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均是以“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為目的;
(2)每個學生社團、每位大學生在參與形式多樣的踐行社會責任活動的同時,均有用于踐行自身社會責任感的主要服務對象、目標和平臺;
(3)學院在致力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注重品牌意識,在相關社會志愿服務領域獨樹一幟、特色鮮明。
(三)滿庭春
(1)學生在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的同時,自身的其他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也有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中的德智體美勞齊頭并進,全人教育的理念得以落實。
(2)優秀的學生帶動后進學生,在校內外、區域范圍內形成了良好的踐行社會責任的學習和實踐氛圍。
二、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的全人教育模式探析
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的全人教育模式,基于社會學習理論部署實踐育人,基于服務學習理念部署服務育人,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培養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格接班人。
(一)基于社會學習理論的育人途徑
基于社會學習的理論,實踐育人。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認為,模仿學習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通過模仿學習,主體建立習慣化的行為反應模式。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論從環境因素、個體認知因素和個體的行為因素的交互決定關系來研究人的行為因果模式,認為人的個體因素和人的行為相互影響、相互決定,人的個體因素與人所處的環境相互影響、相互決定,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解釋個體的行為動因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所強調的榜樣的作用應用到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方面,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1)貫徹“學專融合”的培養理念。通過“學專融合”,將專業課知識的灌輸和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工作不間斷。
(2)走出校園服務社會,在實踐中培育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是我們進行知識學習的目的之一,教育工作者不僅僅要通過朋輩教育、榜樣教育來強化校園環境中有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優良學風,而且還要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踐行社會責任、體驗踐行社會責任的成就感。
(3)構建社會、家庭、學院的互動機制,在協作、互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加強和家庭、政府、企業的合作,拓寬大學生參加社會志愿的渠道,使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的優良作風和社會上踐行社會責任的氛圍形成良好互動。
(二)基于服務學習理念的教學方法
服務學習一詞“是1967年由美國南部地區教育董事會(Southern RegionalEducational Board)首先提出的,隨后逐漸在美國各級學校普遍推行。從廣義來說,學生所從事的一切服務活動都會對其知識、技能與態度產生影響,因而所有服務活動都可看做是服務學習,但嚴格意義上的服務學習更強調服務與系統化的學習緊密聯系。服務學習服務的人類和社區的需要,是那些被社區界定的需要。反思和互惠是服務學習觀念的核心。反思是以授課、培訓、討論、作業等形式進行,互惠是指學生、學校、社區均在服務學習中滿足自身實際”[1]服務學習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學生通過參加組織周全的服務學習活動來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和教師教學的需要。服務學習的教學方法強調課程學習與服務實踐并重、注重結構化反思活動,為學生提供關懷他人的機會,有效的服務學習能使得學生能將在課程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服務實踐中去,同時,教師在服務實踐前、中、后安排能夠改良服務、提升學生服務能力的反思活動,引導學生整合課程學習和服務經驗,過程化關注學習效果,從而促使學生在服務實踐中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提高服務社會能力。
(三)基于全人教育模式的培養方式
鑒證青春計劃由入學教育、學術科技、社會服務、文體活動、心靈活動、杰出表現六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中均記載有活動日期、活動名稱、鑒定單位。這樣,每一個學生的非課堂學習的內容都能完整、如實地記錄下來,可以給出每個學生的量化成績。鑒證青春計劃的實施就是對課外學習的全面記錄和記載。
苗尖計劃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實施三大育人工程:(1)實踐育人工程,以提升國際實踐能力為目的,重在培養學生的“通用能力、國際視野、英語水平”;(2)賽訓育人工程,以賽代練、以賽代訓,將專業知識融合進大賽文化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在培養學術思維和創新精神;(3)精英育人工程,創新搭建學生成長平臺,圍繞凸顯學生國際化的指標,抓好學生精英培養,加強精英德育工作。遴選優秀學生,將決心出國、能考上研究生以及具有大賽獲獎潛力的學生重點關注培養,加強優秀學生群體的示范輻射作用。
鑒證青春計劃、苗尖計劃將全人教育的培養方案細分為若干個模塊,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工作人員的監督實施,使學生、工作人員有了明確的參照標準來衡量學生成長軌跡中的優勢和劣勢,適時作出調整,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形成了以鑒證青春計劃、苗尖計劃、服務學習為主導模塊的基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的全人教育的模式。
三、小結
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者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的全人教育模式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作為全人教育的指南針,運用社會學習、服務學習的理念和教學方法構建以過程管理、精英教育、服務學習為主導模塊的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為核心的全人教育模式,該模式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學術科技活動、入學教育、學生骨干培養、專業課課堂教學中恰當地注入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鞏固強化教育,積極探索使學生上好“兩課”的途徑。
[1]王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學習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1-2.
(作者簡介:段祥偉,男,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專職輔導員、團委副書記;尹福斌,男,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黨委副書記;趙俊雪,女,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黨委組織員、學生處(團委)專職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