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雙一流”: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2.0版

核心提示: 與“985”“211”工程對比,“雙一流”戰略將淡化高校的身份,強化競爭機制,重視投入效益。而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雙一流”建設應吸取“985”“211”工程建設的經驗教訓,走出改革的新路。

【摘要】與“985”“211”工程對比,“雙一流”戰略將淡化高校的身份,強化競爭機制,重視投入效益。而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雙一流”建設應吸取“985”“211”工程建設的經驗教訓,走出改革的新路。

【關鍵詞】“985”“211”“雙一流”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今年6月28日,有消息稱:國家將廢除“985”“211”工程。28日下午,教育部回應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原來,“廢除”傳聞來自教育部官網6月23日發布的一份文件,當中382份規范性文件被宣布失效,包含《關于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等“985”“211”工程以及重點、優勢學科建設的相關文件。

廢除“985”“211”的傳聞,在我國已經傳了多年了。而針對每一次傳聞,教育部都回應稱不存在廢除“985”“211”的說法。這一次,教育部沒有正面談及是否會廢除“985”“211”,但需要注意的是,僅僅廢止建設“985”“211”工程的文件,而沒有明確廢除“985”“211”,并不能說“985”“211”就被廢除了。那么,為何輿論一直熱衷于廢除“985”“211”這一話題?廢不廢除“985”“211”,對建設“雙一流”有影響嗎?我國該怎樣啟動“雙一流”建設?

“985”“211”與“雙一流”建設,究竟是何種關系

我國“985”“211”工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推出這兩個工程的用意是,集中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少數高校、學科,以改善這些學校、學科的辦學條件,盡快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很多人不解,既然已經有了“985”“211”工程,為何還要推進“雙一流”建設?“985”“211”與“雙一流”建設,究竟是何種關系?

客觀而言,“985”“211”工程實施以來,對改善我國高等學校辦學條件,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已有若干所學校躋身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的前100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的深入推進,“985”“211”工程的負面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對于“985”“211”工程的負面作用,國務院頒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指出,“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這是對這兩項工程弊端的精準概括。啟動“雙一流”建設,無疑是想消除“985”“211”工程的這些弊端,在高等學校建設中消除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的問題。因此,可以說,“雙一流”建設是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2.0版。

本來,國家實施“985”“211”工程,是為了支持高校建設,但是,入選工程卻成了高校的辦學政績以及身份。甚至存在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高校一入選,就被稱為“985”高校、“211”高校,國家重點支持的撥款還沒到位,學校還沒有開始建設,就“功成名就”;還有的高校寧愿不要撥款,也要身份,因為身份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資源。這可謂“985”“211”工程最大的問題,即引導高校關注身份超過關注具體的建設。曾有一段時間,一些高校把辦學精力用到運作如何進入“985”“211”工程上,直到后來教育部宣布“985”“211”不再擴容。

“985”“211”工程身份化,嚴重阻礙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根據最新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預計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梢哉f,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已經比較豐富,然而,由于“985”“211”工程的存在,把高校分為三六九等,進而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存在十分濃郁的名校情結。高中辦學,比拼一本率(重點本科率)與進“985”“211”高校的人數,而很多學生也把進“985”高校作為自己的目標,非“985”“211”高校不讀。這人為地制造了我國教育的“緊張”和“焦慮”。

2014年頒布的國家高考改革實施意見,針對我國高考錄取批次造成的高校招生不平等,已經明確提出,要取消高考錄取批次,這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在取消高考錄取批次之后,如果仍舊保留“985”“211”這樣的高校身份,很顯然,基礎教育對“985”“211”學校的追捧會進一步升溫。與此同時,社會的學歷歧視,也難以消除。

我國大學生就業中的就業歧視,就是隨“985”“211”工程的推進而越來越突出。近年來,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提出3個“985”要求——“985”本科畢業、“985”碩士畢業、“985”博士畢業,缺一個都不行,這是明目張膽的學歷歧視,但是卻大行其道。就連有的非“985”“211”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招聘教職工時,也采用按學歷選拔人才的不成文規定,把非“211”院校畢業的應聘者排除在外。教育部曾針對這種現象,明文規定教育系統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得提出“985”“211”等學歷要求,可是,不在招聘公告中提學歷要求,不等于不在具體招聘時執行學歷標準。

上述是“985”“211”工程遭遇社會廣泛質疑的重要原因,從推進教育公平和就業公平出發,就應當廢除“985”“211”工程,采取新的方式推進高校建設和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我國推出了“雙一流”建設戰略。與“985”“211”工程對比,“雙一流”戰略將淡化高校的身份,強化競爭機制,重視投入效益。而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雙一流”建設應吸取“985”“211”工程建設的經驗教訓,摒棄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行政思維,走出改革的新路。

為何“985”“211”建設會變為高校的身份標簽

雖然廢除“985”“211”的輿論聲音很強烈,但在現實中,廢除“985”“211”工程,卻有明顯的阻力。最主要的阻力當然來自已經位列“985”“211”工程的高校,這些高校有特殊身份和地位,自然不會主動放棄身份和地位。而且,由于這些高校都是國內的“名校”,有著很大的話語權,所以對于輿論呼吁廢除“985”“211”的聲音,政府部門考慮到名校的利益,并沒有積極響應,而名校也在為繼續保留“985”“211”工程身份而制造各種輿論。比如有人提出,在美國也有“常青藤盟校”,就是廢除“985”“211”,也不可能消除學校辦學的實際差異云云。美國確實有“常青藤盟校”,可這不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工程,不是由政府給予學校特殊的權力和身份,而是學校間的民間結盟;在廢除“985”“211”之后,學校辦學也會有差異,可這是由自由競爭產生的差異,而不是由行政計劃把學校分為不同的等級,讓計劃外、工程外的學校低人一等,失去競爭的動力,即再怎么努力辦學,也受到制度性歧視,無法和有特殊身份的學校競爭。

單從工程建設本身來說,一項工程停止建設,自然工程就收工。因此,廢止“985”“211”工程建設文件,也可理解為“985”“211”工程收工。但是,由于“985”“211”已經成為了高校身份,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如果廢除了“985”工程、“211”工程,可高校的“985”“211”身份還在,如何啟動新的“雙一流”建設?國家啟動“雙一流”建設的目的是為了革除“985”“211”工程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的弊端,可如果“985”“211”不建了,但原來的“985”工程、“211”工程學校還保留身份,這不是制造更嚴重的身份固化和不平等嗎?“985”“211”高校守著“985”“211”的身份,再去爭“雙一流”的資源,其他高校能競爭得過嗎?如果不廢除“985”“211”,“雙一流”建設不可能有成效。

所以,在啟動“雙一流”建設時,國家有關部門必須下定決心,徹底解決“985”“211”工程這一問題。除了廢止建設“985”“211”工程的文件外,還要明確宣布取消“985”“211”這樣的學校身份和高校分類。也就是說,我國不再有所謂的“985”“211”高校,也不再有“985”“211”高校這樣的提法。所有學校沒有身份標簽,完全平等競爭。

更重要的是,廢除“985”“211”高校身份,也是對我國政府管理高校的模式和思維的反思。為何“985”“211”建設會變為高校的身份標簽?這是因為,由行政部門主導的工程、計劃,從本質上是對高校進行行政評審、評價,為此,入選工程、計劃,會被高校視為對辦學的認可。在行政治校的辦學環境中,這是很重要的高校辦學政績。這是所有行政性質工程、計劃的共同問題,包括申請國家重點課題、人才計劃也是如此。按理,申請課題和人才計劃是為了獲得資助,但現如今,課題一立項、人才一入選計劃,就被廣為宣傳,變為個體和所在集體的榮譽。對于課題和計劃,普遍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說過了就是做過了,做過了就是做好了。

假如“雙一流”建設繼續采取這種行政主導模式推進,很可能出現的一個問題是,“雙一流”變為入選學校新的標簽。雖然總體方案提到要重視學校績效,引入淘汰機制,可是一旦身份化、標簽化,是很難取消掉的。就像“長江學者計劃”,有的學者是在20年前入選第一期“長江學者計劃”,之后再也沒有入選。可是到現在還被所在高校作為“長江學者”特殊對待,這就是身份和頭銜的“魔力”,也可以說是教育和學術行政化所導致的教育和學術異化。

啟動“雙一流”建設,關鍵在深化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

要讓“雙一流”建設有全新的局面,就必須轉變行政主導思維,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的精神,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提高學?,F代治理能力,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在筆者看來,兩方面改革尤其重要:一是建立國家和地方教育撥款委員會,由教育撥款委員會根據學校承擔的辦學任務和辦學績效決定辦學預算,并監督政府部門撥款,而不能再實行申請立項制,由行政部門對申請學校進行評審、立項,這種申請立項制把評審權、評價權掌握在行政部門,與管辦評分離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對于“雙一流”建設,輿論普遍關注,何為“一流”?目前很多高校在建設“一流”時,追求的是課題、經費、論文數量,這是急功近利的“一流”建設,很難建設為真正的一流學校、學科。要讓學校安心辦學,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培養一流的人才,必須對高校辦學,進行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這就需要政府淡出評價,專注于為大學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全世界范圍看,所有世界一流大學,都不是靠政府計劃出來的,而是在平等的環境中自主辦學、自由競爭而來。因此,政府給所有大學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比由政府主導實施所謂的“一流”計劃,對于建設一流大學來說,有效得多。

二是在學校內推行行政權和學術權分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實行以教育和學術為本的管理。建設“雙一流”,由誰來決定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是學校行政,還是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我國在建設“985”“211”工程時,曾出現大學合并潮、更名潮,這就是學校行政決策的結果。很多人擔心,在建設“雙一流”時,會不會出現新的學科整合潮,如果不改變目前的行政治校模式,很難說。從2010年《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頒布至今,教育部為落實綱要,已要求高校制訂大學章程、建立學術委員會,這都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積極措施。但是,有的高校制訂大學章程之后,不把章程當回事;在建立學術委員會后,不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這就使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改革形式化、概念化。而離開現代大學制度,大學能成為合格的大學都困難,就更難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了。

我國不少大學都列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其實,我國大學何時辦成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只要政府部門轉變思維,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大學,努力給所有大學提供平等的競爭舞臺,而大學能探索建立起現代大學制度,我國的大學不愁不能建設為世界一流。

(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回應“985”“211”不再繼續:擬啟動“雙一流”》,新華網,2016年6月29日。

責編/楊鵬峰    美編/于珊

[責任編輯:張寒]
標簽: 雙一   中國   建設   大學   世界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