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人類如何走出世俗性的人文主義

核心提示: 如果要走出世俗性的人文主義,也就是物質主義、經濟主義、消費主義主導,各種不同利益群體爭取資源、控制資源,乃至濫用資源這條“不歸路”,我們需要履行商業文明中的一種精神性的人文主義。這種精神性的人文主義既是自然的,又是神圣的。

【摘要】如果要走出世俗性的人文主義,也就是物質主義、經濟主義、消費主義主導,各種不同利益群體爭取資源、控制資源,乃至濫用資源這條“不歸路”,我們需要履行商業文明中的一種精神性的人文主義。這種精神性的人文主義既是自然的,又是神圣的。

【關鍵詞】商業文明  人文主義  個人主義    【中圖分類號】B017.9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將在北京召開,經過長期的考慮,英文題目叫“學做人”(Learning to be Human)。正式的中文譯名比較雅致一點,叫做“學以成人”。2015年國際哲學學院會議在北京召開的時候,主題是“人的維度”。哲學界重視人的邏輯,這個課題既是回應軸心時代(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臘、希伯來、印度和中國文明起源時圣賢者追求的終極智慧;也是因為現在我們碰到了人的存活問題。這個課題不僅是商業文明和企業家的問題,而且是人本身的問題,是如何做人的問題。

商業文明中的人文視野

我們希望能夠走出一個現在影響最大的思潮,就是世俗性的人文主義(Secular Humanism)。很多人從正面來肯定世俗性的人文主義,因為從啟蒙以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世界籠罩在世俗性的人文主義之下,比任何宗教、意識形態影響力都大,特別是在中國。然而,如何能夠突破錢和權宰制一切的鐵籠,建設有意義、有價值、和諧共生的人文世界?過去的道路如何進行一個根本性的轉向?面對現在人類文明所碰到的困境,必須重新考慮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問題。如何做人是一個自覺的問題,這種自覺一方面聯系到每個人的主體性,另一方面聯系著我們所存在的特殊社會,乃至大自然和天道,也就是中國傳統所謂“天地君親師”的“天”的問題。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都成為做人的最高理想。在今天,這些非常理想性而且虛無縹渺的價值,我們如何理解?面對現在商業文明的挑戰,我們如何應對?

如果要走出世俗性的人文主義,也就是物質主義、經濟主義、消費主義主導,各種不同利益群體爭取資源、控制資源,乃至濫用資源這條不歸路,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框架,而這個框架應該有四個側面,包括人與自身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的終極關懷。其中第一個問題就是自我的自覺,比如,作為企業家的自我認同以及覺悟,對自己、對其他人之間的關系,所了解的整個人類和地球的關系,乃至人生意義的問題。在今天,特別是中國,如果要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要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而且這條道路別無選擇,就是我們的歷史、文化、社會基本上迫使我們必須要走的一條路。我們這條路既是中國的,也應該是世界的,既是地方的,也應該是區域的、全球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比較全面的的框架至少應牽涉到每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就是我是誰?作為企業家應該做什么?

《荀子》中有一段話,關于什么是“仁”的定義,子路說是“愛己”,后來子貢回應的是“愛人”,顏回的回答是“自愛”。愛己、愛人、自愛,那么個人自我的主體性如何建立?世俗性的人文主義,特別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建構在堅實的以個人為主體的原則之下,以自我為中心,發展出非常有影響力的個人主義。這種宰制性的個人主義,以個人的利益為優先。可是從現在新的商業文明角度,特別是互聯網等各方面力量的出現,有一股來自民間的勢力,來自社會每一個人的力量,都認為這條宰制性的個人主義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須要有開放的自我。開放的自我和私我有極大的矛盾,因此自我認同的本身必須有一種關愛之情,這也就是從儒家傳統里面提出來的惻隱之情與關愛之情。自我結構的內部就有他者的存在,因此沒有一個孤立絕緣的自我。

人之所以稱之為人,就是因為每個自我都是關系網絡的中心點,從中心點建立我的主體、人格,了解、擴大我的利益,幫助我愿意幫助的人。從網絡關系這個角度來講,我就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孤立絕緣的個人,不是一個孤島,而是一條河流,這條河流一定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河流,因此會形成一種共業和共識。以前我們認為,全球化可以形成全球生命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的興起,這個夢想沒有在現階段凸顯出來,但是隱藏在這里面的是一個真正的希望。每個人成為具體的人都背負著各種不同的基因,不僅是生物基因,而且是文化的基因,因此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情況越來越明顯,而且現在每個人掌握在手里的各種資源,比如信息資源,以及有爆炸性影響力的威力,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履行商業文明中的精神性人文主義

在當前碎片化的世界,我們又碰到了人類的存活問題。前面提到第一個關于自我的問題,我們必須要重新了解自我不是一個私我,不是以我為中心、排斥他人的封閉系統,而是開放的自我。開放就意味著多元,也就是尊重他者,理解他者,認同他者。“他者”不僅是自己的家庭,也是自己的社群、國家乃至全天下。“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個概念是有現實意義的。現實意義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屬于哪一個社群、宗教、語言系統,我們必須要學做世界公民。世界公民要有至少兩個重要的預設:第一,必須關愛地球。地球不是身外物,而是生命中間的組成部分,是屬于我們的地球,需要我們的關愛,能夠和我們共存。第二,我們要尊重他者,特別是宗教,這是一個難題。世界上的各種宗教,無論一元神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還是多元宗教和原住民的宗教,各種不同的精神文明、宗教文明都在21世紀起到很大的正面和負面作用。我們如果要想存活,能夠獨立地站起來,就要有一種尊重他者,也就是“愛人”的觀念,這個觀念和“愛己”不可以分割。

愛己和愛人在全球視野框架中是一體的兩面,同時自愛當中“自”的本身就是關系網絡的中心點,但是要從自我建立一個生命共同體,必須跳出私有的個人中心,能夠面對他者,面對更寬廣的世界。在當下,因為互聯網,因為各種科學技術的發展,每一個人都擁有非常大的權利和義務。權利也就是我可以掌握的個人的資源;義務就是我必須和社群,包括家庭以及全世界都有所聯系。我們所有人都對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神圣感有所理解,同時我們尊重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因此,我提出一個觀念,就是我們要履行商業文明中的一種精神性的人文主義。這種精神性的人文主義既是自然的,又是神圣的。人文主義的意思就是它對每個人都有價值,我作為基督徒是精神性人文主義的基督徒,我作為佛教徒是精神性人文主義的佛教徒,因為我是關愛地球和人類家園發展這個大方向的。所以,個人身心如何整合,個人和社區如何健康互動,然后人類和自然,也就是地球如何擁有持久的和諧;在人和天的關系方面,雖然天以不同的形象出現,但是人對天有一種敬畏感和相互交融感。在這樣的框架下,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但是前面的這四個側面一個都不能缺少,我們才可以有資格回答在21世紀“如何做人”這個嚴肅的問題。

(作者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本文根據作者在新商業文明論壇暨長江商學院-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第二屆全球論壇上發表的主題演講整理)

【參考文獻】

①《國際哲學學院首次在中國召開院士大會》,《北京日報》,2015年9月28日。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責任編輯:張寒]
標簽: 人文主義   世俗   人類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