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由觀念創新進入實踐領域,成為經濟行動的綱領與文化行動的動力,推動我國文化科技、文化經濟進入到實質的發展之中。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常態”的重要特點,就是過去相當長時間里的非產業形態的東西進入到產業,并進入到融合的新時代,而最根本最長遠的發展是“文化+”。
【關鍵詞】“互聯網+”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發展的“大、智、云、移、自”和生存方式的“小、微、新、特、融”
新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甚至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我把它概括為社會發展的“大、智、云、移、自”,即大數據、智慧城市、云計算、移動網、自媒體,和生存方式的“小、微、新、特、融”,即小企業、微方式、新業態、酷特色、融思維。
大數據。現代人都生活在網絡中,凡是鼠標所能達到的地方,大數據就能夠把各種各樣零散的信息通過數據的方式搜集到一起,看似沒有密切關聯的信息也都會被集中起來。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都率先發現大數據的重要性,因此美國已經給總統配備了大數據分析師。在未來的整體發展中,非常稀缺的人才是大數據分析師、大數據管理師等。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包括智慧物流體系、智慧制造體系、智慧貿易體系、智慧社會管理體系、智慧交通體系、智慧文化服務體系等。
云計算。現在我們可以隨時把自己的信息存到“云端”,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能接通網絡都可以辦公,甚至拿著手機就可以辦公了。
移動網。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過去我們需要在電腦上完成的事情,現在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了。我們過去都是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獲取信息,而現在手機上的信息更快捷。
自媒體。自媒體的發展非常迅速。最先出現的是博客,當初最出名的博主徐靜蕾有2000多萬的粉絲;后來有了微博,出現了很多擁有百萬粉絲的“大V”。現在,一個微信公眾號,就會有幾千人的朋友圈和幾萬、幾十萬人的粉絲。自媒體打破了過去官方媒體一統天下的局面,過去那種由官方的大型傳播機構來主導的傳播方式已經變成了無數的自媒體競相傳播的新局面。
小企業。現在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小企業越來越多,發展也越來越快,更多的人投入到市場之中創辦自己的企業。小企業形態更適宜文化創意產業的生存發展,因為文化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運營方式,和過去的那種生產線制造業的方式完全不同,要求有更多的獨特性。
微方式。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視頻,微營銷……這些微方式實際上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方式。過去我們發短信,每條都要支付費用。現在我們用微信,甚至可以用微視頻的方式,即使隔著千山萬水,拿起手機也可以清清楚楚地面對面交流。
新業態。傳統文化產業形態就是演出、廣播、電視、電影、出版、文化旅游等,而今天的文化產業每天都在產生新的業態。例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都開始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介入醫療產業,格力電器準備進軍手機市場。新業態的產生打破了原有的界線,將會創造出很多以前難以想象的東西。
酷特色。日本人稱自己的國家是“酷日本”,韓國人說他們是“酷韓國”。“酷特色”指的就是新一代年輕人追逐時尚的特點。
融思維。2014年國務院10號文件明確提出,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要為裝備業、輕工業、信息業服務,整體還要為旅游業、農業、甚至包括體育產業服務。既然要為這么多產業服務,互聯網就是要與各產業融合在一起。
任何一個行業一旦和互聯網相結合,都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我們談到的“互聯網+”,不再僅僅是過去的互聯網思維的概念,而是由思維進入到實踐領域,成為一種經濟行動的綱領與文化行動的動力,并展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促進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充分對接。“互聯網+”的“+”,概括起來應當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連接,核心概念就是“全連接”和“零距離”。今后,互聯網就跟生活中的電一樣,時刻都不能缺少,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互聯網+”,應該是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升級版,文化促進硬實力條件下的軟實力提升。它在內涵上根本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是重新定義后新的互聯網概念和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它推動我國文化科技、文化經濟進入到實質的發展之中。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常態”的重要特點,就是過去相當長時間里的非產業形態的東西進入到產業,并進入到融合的新時代。
互聯網現在要和各行各業結合起來,任何一個行業一旦和互聯網相結合,都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互聯網和金融結合就有了“余額寶”。過去,中國改革發展面臨著地域、部門、所有制、行業四大壁壘,條塊分割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讓我們困擾不已。“互聯網+”的重大意義在于,使我們不再拘泥于這個產業是什么、那個產業是誰管的、在哪個條塊區域里面,從而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引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氣派,把拘泥于傳統體制條塊分割的討論,提到了一個更高的視野,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打破邊界的發展新路徑。
發揮草根創業者的無窮智慧,使中國的創意經濟煥發勃勃生機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概念,激發全民族的創造性力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在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所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讓更多的人進入到市場中去創業。我國曾經經歷過三次非常大的創業潮。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下海潮”,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個體創業潮。第二次是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網絡經營創業潮。從1995年到1999年,很多人開始投身網站,同時也確立了今天的網絡格局。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也正是在這次的創業潮中順勢發展起來的。第三次,就是這次創業潮,和以往的“下海”有所不同,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整體創業,中央給了很多的優惠條件,創造了最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大學生能夠投身到市場經濟的發展之中。
我們已進入創客時代。“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經濟學家克里斯·安德森寫了一本書叫《創客:新工業革命》。他預測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人們會將網絡的智慧用于現實智慧中,未來不僅屬于建立在虛擬原則上的網絡公司,也屬于深深扎根于現實世界的產業,所以創客運動是線上線下的高度融合,是虛擬的世界與現實的制造業和現實的產業的高度融合。安德森預測,創客一代隨著數字設計與快速成型技術賦予每個人發明的能力,能夠使互聯網創新模式成為一個普遍的方式,一個人坐在家里就可以參加全部的創意活動。
2011年全球就掀起了創客文化的浪潮,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把創客提升到了打造新一輪國家創新競爭力的高度,并且宣布每年的6月18日為國家創客日。可以看出,創客成為數字世界真正顛覆現實世界的一個助推器,掀起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在全球實現“全民創造”。
“創客”這個詞在李克強總理的報告中有了新的概念,叫“中國式的創客”,他們是具有“創意、創業、創新”意識,處在文化經濟前沿的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人。在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步的過程中,要發揮來自草根創業者的無窮智慧,使中國的創意經濟煥發勃勃生機,并保證這一發展有源源不斷的“創客人口”做產業經濟發展的人才蓄水池。
推動“雙創”是推動“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大工程,著力點在政府和市場的雙向結合。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5月4日,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6月11日,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政府為創新創業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
現在,不斷有一些創客空間發展起來,主要是以咖啡店的形式來經營。這些咖啡店起到了創業孵化器的作用,努力打造創客夢的出發地,為很多創業人帶來活動的空間和氛圍。想要創業的人,可以在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對象,還能夠得到幫助,不管是技術方面的還是資金方面的。在這樣的創客空間里,有投資人、合伙人、員工,甚至銀行貸款都可以找得到。這里將會是未來的馬云、馬化騰起步的地方,也是國家大力推動的產業空間。
最根本最長遠的發展是“文化+”
與“互聯網+”和創客空間相應的是“文化+”。它們的合體即為文化+科技,或科技+文化,二者的高度融合,將成為文化科技整個產業鏈未來發展持久的動力源。這個產業鏈為:“原創為王(創意創新)——內容為王(科技文化一體創作的新內容)——傳播與渠道為王(新渠道、新方式、新形態)——營銷交易為王(電商、無線、移動營銷、物聯、車聯)——體驗消費為王(新感覺、新體驗、新消費方式、新消費群體、新消費習慣)。
如果說“互聯網+”是以技術創新為主的跨越邊界的產業融合的話,“文化+”則是在相關事業和產業經濟中注入文化元素。這種元素包括我國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傳統藝術與現代-后現代藝術、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藝(大量非遺)、新審美文化、新視覺創造,以及山水自然文化、歷史文化、文明遺址、民族特色、地域文化、風俗民情……古今中外一切今天仍然活著的有生命力的文明形態。“文化+”將呈現千姿百態、絢麗多樣的文化新形態,它也在與“互聯網+”的相互融合中展開創客時代的創造的無限多樣性,并接受市場和社會的檢驗。文化將像水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胞中。
具體來看,“文化+”在現階段包含:文化+信息、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體育、文化+生態建設、文化+城市發展、文化+養生康體等多種正在運行的文化發展形態。當然“文化+”一定是在“互聯網-科技+”的協同運營中展開的。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訪問教授)
【注:本文為金元浦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文化產業倫理”(項目號14ZDB169)的中期成果。】
【參考文獻】
①克里斯·安德森 :《創客:新工業革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責編/周素麗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