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居民的法制意識逐漸增強,在社會管理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其中,這對我國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眾參與政治生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現代化政務管理手段的使用使群眾參與政府工作更加方便,通過加強現代化技術的引入,將會全面提升我國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
【關鍵詞】公眾參與 現代化 行政管理 政府部門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公眾參與對提升治理現代化能力的必要性
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理想狀態的必然要求。一個國家治理的最佳狀態是善治,實現善治的關鍵在于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相結合,公共社會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合作,通過公眾參與實現社會的科學治理。善治是對政府在社會治理手段的描述,通過“善政”和“仁政”實現對社會的治理,將其作為治理社會的指導思想。在善治的基本要求中,并不僅僅包含政府治理,同時也包括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的主體則是最廣泛的群眾。社會治理要求社會的民主達到一定程度,通過政府與群眾的合作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治理,實現政府與群眾的統一目標。所以,善治其實就是政府和公眾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協作完成,實現兩者的共同目的,使社會處于更加和諧的狀態。因此,善治要求政府與公眾在處理社會事務過程中一起努力,充分發揮群眾在處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這種作用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將顯得更加重要。
公民參與社會治理是民主行政發展的要求。公眾參與社會治理首先出現在歐洲,1500年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在治理社會的過程中普遍采用公眾表決的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形式已經被歐洲各國所接受,并形成了地區范圍的統一認識,也影響了其它國家的社會治理的變革。公眾參與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直接表現,是社會民主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將傳統的行政治理轉變為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形式,公眾參與的治理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實踐證明,社會治理過程中群眾參與率的提高對政府做出正確決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充分考慮公眾意愿,可以降低政策推行成本,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公眾、地區、國家之間的三方共贏,減少因權力主體思想導致的糾紛,保護公共利益不被侵犯,最終實現較為廣泛的社會公平。
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體現。現代治理的主要手段依然是公眾參與,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與國家民主發展存在一定的關系,是國家政治發展的重要標志。在政治體系中,公眾以客體形式存在,通過參與一系列的社會治理過程,為政府工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保證政府部門的高效運作與政策的科學性,雖然公眾參與的影響力有限,然而,這卻是政治民主邁出的一大步。因此,公眾參與是民主政治的代表,是現代化治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選擇,是推動國家行政制度改革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最廣泛的公眾參與,才能滿足現代治理的基本要求,實現與傳統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本質區別,因此,現代治理也被稱為民主治理。
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第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當前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機遇,努力拼搏,取得了今天偉大的成就,然而,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因利益糾紛導致的沖突頻發,這使我國治理體制面臨著較大壓力。然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建立在和諧社會的基礎上,社會各利益群體需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反映各自訴求,政府應當保障該渠道的暢通,充分聽取相關意見,在完善治理制度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多方利益。現代治理制度要求在治理國家過程中,充分調動公眾積極性,轉變傳統權力主義下政府主導的治理體制,通過建立公眾參與的治理制度,提高國家政治機制的公開性、公平性,緩解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
現階段治理現代化的不足之處
單一主體推動和操作。在治理制度中,我國政府依舊采用以政府為主體的行政推動方式,雖然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公眾參與,卻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公眾的參與結果與公眾態度相違背。例如,我國在涉及民生方面的水、電、氣等方面進行價格調整過程中,無法進行全民性的意見收集,只能通過政府制定調整方案,隨機選取公眾代表參與聽證,并將聽證結果進行公布。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治理體制將公眾參與基本排除在外,政府在治理過程中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
以政府為主體的公眾參與治理制度并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通過這種單一主體推動和操作頒布的政策也無法得到最廣泛的支持,甚至會因其社會的劇烈反響,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使政府逐漸失去公信力。
地方社會介入程度低。治理制度的改革過程中,一些地區嘗試性地鼓勵地方社會介入治理活動,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權力主體意識導致政府與地方社會之間形成意識上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地方社會習慣于政府部門的安排,對自身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地方社會很難介入現代化的國家、社會治理工作。
隨著法制教育與個人權利意識的逐漸提高,地方社會介入現代化治理的程度將會不斷提高,為保證現代化治理過程中地方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應當增加公眾參與現代化治理的渠道,尊重不同群體的意見,充分考慮各群體的切身利益,提高現代化治理體制的公平性。
地方政府與社會合作水平不高。地方政府部門長期以管理者的身份從事社會治理活動,在出現矛盾時,并不能充分考慮各方利益,逐漸喪失了在公眾心中的信任。即使在治理現代化建設中出現了些許改變,地方政府居高臨下的態度依然存在,導致社會各階層參與治理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在地方政府與社會合作進行現代化治理的過程中,政府習慣于充當指揮角色,忽視了對公眾利益的考慮,導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合作水平較低。
以大連市PX項目為例,在引進PX項目之前,大連市并沒有進行廣泛的社會調研,依然按照傳統治理方式批準該項目的建設。由于PX項目的公開性、透明性較低,群眾無法得到真實的PX危害程度,導致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大連市一度陷入混亂,PX項目最終流產。這就是政府在現代化治理過程中沒有和社會公眾實現較高程度的合作導致的社會問題集中體現,各地區政府應當引以為戒。
公眾參與背景下的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和追求
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唯物主義精神作為指導思想,在實踐過程中嚴格遵守人本位的價值理念,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追求對人的解放。隨著時代的發展,我黨在新時期將其總結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努力做好全國人民的“服務員”,通過政治體制、產業結構、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的改革,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為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相關政府部門應當時刻牢記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將人民群眾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處理,堅持走群眾路線,一切政策應當以群眾利益為指導,將目光聚焦于最廣泛的底層人民群眾。通過與群眾打成一片,能夠使政府部門及時了解群眾所需,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成為指導政府工作人員的準則。
追求活力。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善治一樣,這將是我國治理現代化發展的最終目標,善治能夠通過活力價值進行引導,通過注入活力,實現治理制度的不斷完善與自我發展。缺少活力的治理體制將會使社會逐漸僵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會變得更加嚴峻,因利益而導致的糾紛將會逐漸增加。分析當前我國政府治理體制中仍然違背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在活躍市場經濟方面,壟斷經濟被政府所保護,民營企業生存空間逐漸萎縮,而外資企業則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無法發揮經濟多樣性帶來的巨大活力。我國應當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通過對壟斷經濟體制的改革,扶持民營企業,為市場注入活力,擴展民營企業生存空間,為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提供公平的平臺。政府在為市場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應當對市場進行嚴密監控,及時使用宏觀調控手段把握市場發展方向,避免市場經濟自身特性導致的經濟危機出現,使我國經濟發展保持較高的活力。
保證效率。治理現代化對效率也有著較高要求,在傳統治理制度中,對效率的要求并沒有直接體現。治理的目的是實現財富的快速積累,而財富積累的速度則體現了治理的效率,財富則是治理的價值所在。治理效率受兩個方面的影響—行政主體與社會,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政府通過計劃治理國家,一切物質按需求分配,國家作為治理主體存在,治理效率較低。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施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市場經濟要求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它要求各社會組織間合作默契,通過加強社會在治理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提高治理效率。
我國政府在成立之初也明確了社會組織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然而,在組織過程中卻無法實現較為科學的合作方式,最終導致建國初期的社會合作無法實現較高的治理效率。因此,在提高治理效率過程中,應當對“人”、“財”、“物”進行科學的組織與管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宏觀調控,活躍市場經濟,通過政府對市場的微調防止市場經濟危機的出現,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建設應當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應當遵守客觀治理規律,提高治理效率。
注重公正。治理現代化依然要求對公平的重視,馬克思唯物主義強烈要求社會發展過程中建立公平的社會環境,階級應當被消滅。然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雖然以馬克思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但兩極分化現象依然存在,并呈現出不斷加劇的趨勢。我黨在改革開放之前,嚴格遵守了公平思想,這種絕對公平導致社會發展緩慢,經濟市場缺乏活力,為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我國決定進行改革開放,在此過程中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是,共產黨并沒有忘記公平性,繼續提出了“先富帶動后富”,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兼顧了公平。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公平性逐漸消失,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先富確實帶動了后富,然而,兩大群體之間的差距則逐漸增加,我國政府也在尋求多種手段縮小這種貧富差距,調整收入分配制度,加強社會薪酬監管體系建設,在抑制過高收入的同時,適當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
公眾參與背景下的治理現代化能力提升的路徑
強化聽證監督的制度創新。聽證監督制度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并不久,聽證監督制度在我國的首次使用是在廣州,通過聽證監督制度可以提高公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為政府政策的頒布提供更加科學的意見。目前,聽證監督制度主要集中在我國涉及民生的各個行業,其中以水、電、氣、油等方面為代表。聽證監督制度在實現了公平的基礎上,也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表達建議的平臺,為爭取公眾利益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聽證監督制度雖然能夠使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然而,聽證監督制度使用不規范的情況下,將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一些地區政府在舉行聽證會的過程中,并沒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公眾,通過暗箱操作選擇一批“特殊聽眾”,在聽證過程中,“聽眾”并沒有對其中政策提出質疑,在政策通過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詬病。這種濫用聽證監督制度的行為將嚴重損害聽證監督制度的公平性、科學性,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嚴重下降,也損害了公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因此,應當根據社會實際要求,改變傳統聽證監督制度,加強聽證監督制度的創新工作,使聽證監督制度在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把公眾參與引向有序發展。通過建立科學的聽證監督制度,加強政策指定的科學性、實用性。在此基礎上,應適當引導公眾形成參與治理的意識,從而實現我國治理現代化公眾參與的有序進行,實現社會主義的民主。目前我國公眾參與對政府行為的影響極為有限,然而,公眾的參與則體現出社會民主化、法制化的進一步加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為國家現代化程度的衡量標志。
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公民有序參與政治活動作為考核政府工作的指標,越來越多的參與渠道方便了公眾參與治理活動,政府在組織過程中將公平、公開、民主作為鼓勵公眾參與治理的基本要求。越來越多的參與渠道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化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則能夠保證政府的決定更加符合民意。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公眾參與治理的渠道數量直接影響了公眾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拓寬公眾參與治理渠道,使更多政策的制定得到公眾監督,實現最廣泛的社會主義民主。
以互聯網提升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時效性。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公眾參與治理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聯網成為當前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的主要形式之一,互聯網的公開性使其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治理能夠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減少公眾參與治理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例如,當前比較流行的微博、微信、QQ空間和朋友圈,政府通過以上網絡平臺征集公眾意見,在提高了公眾參與率的同時,也使政府決策更加科學與及時。
網絡的普及使公眾的知情權得到進一步的滿足,通過網絡表達公眾訴求成為一種比較重要的形式,公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未來網絡技術更加普及的情況下,公眾參與治理渠道在數量和質量上將實現雙提高,通過網絡監督政策頒布與執行,使政策的執行更加及時、科學。
為公眾監督提供法律保障。傳統公眾監督制度是我國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公民通過批評、建議、舉報等手段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相關部門針對群眾的反映給予及時處理,最終實現由下至上的公眾監督管理體系。公眾監督是國家賦予公民的權力,在行使該權利的過程中,缺少法律的保護,沒有法律保障該權利的強制執行,則公民無法單獨完成整個監督過程。這種傳統監督制度導致群眾監督權力無法得到徹底的保障,“有監無管”的現象使公眾失去了參與公眾監督的積極性。
通過完善現代治理制度下的監督體系,使用法律保護公民的監督權得到最根本的執行,對公眾反映的各種政府違規行為給與及時處理,對公民的監督管理權給予法律范疇的說明。在處理過程中應當邀請相關群眾參與,整個過程中應當做到及時、透明、徹底、公平。在此情況下,公眾參與監督的熱情將會被點燃,全方位、全天候的社會監督體系能夠避免政府權力主義導致的政策偏離。
(作者單位:中共黔南州委黨校)
責編 /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