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新形勢下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依存度變化趨勢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等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對外貿易領域也出現了:人口紅利優勢逐步喪失、沿海地區部分勞動力開始向內地回流,中低端加工貿易將持續向外轉移、貿易摩擦越發頻繁等突出問題。“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等戰略措施的實施是中國對外貿易轉型發展所面臨的機遇。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對外貿易依存度 一帶一路 自由貿易區

【中圖分類號】F741      【文獻標識碼】A

“影子銀行”的概念及范圍界定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是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物質產品和服務交換活動的總和,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為對外貿易系數(傳統的對外貿易系數),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年內的進出口商品總額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其中,進口商品總額占GNP或 GDP的比重稱為進口依存度,出口商品總額占GNP或GDP的比重稱為出口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一國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

隨著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經濟新常態,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對外貿易依存度增長速度放緩、對外貿易格局調整從以發達國家為主,逐漸轉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產業升級轉型、對外貿易摩擦加劇、“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區”戰略實施等一系列新的變化。

不同發展階段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情況

改革開放階段。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改革開放進入擴大階段,與此同時隨著90年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開始,大量外資企業來華投資,看中中國大量的勞動力市場,相對低廉的原材料價格,豐富的資源供給,使中國對外貿易規模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對外貿易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貿易逆差為主逐漸轉變為貿易順差為主并不斷擴大,中國實現了從一個貿易進口為主向貿易出口為主的國家轉變。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隨之上升,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其他經濟體緊密關聯在了一起。

WTO階段。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開放,由于入世后進出口貿易壁壘的取消,外商直接投資帶動加工貿易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和中國貿易導向戰略的實施實現了中國2001年~2007年對外貿易的飛速增長,成為了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遞增的超高速增長期,這一階段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遠遠高于世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平均水平并且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中國GDP的增速,使得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蓬勃發展,帶動國內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總量不斷增大,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超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可控的外部風險,主要是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內需動力不足,滿足了國內需求之后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出口貿易依靠他國市場來解決,導致了對外貿易依存度偏高,對外貿易在中國GDP的比重不斷增加,中國經濟發展對外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加,受外部不利因素影響的風險加大。

2008年金融危機階段。2008年由于受到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受到較大沖擊,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出現了大幅回落。2009年中國的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了13.9%,貿易順差減少,其中2009年1~9月份中國的進出口總值保持著平均-20%的增長。金融危機期間由于中國外貿出口對象國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經濟都遭受到重創,出現了經濟增長下滑,導致了中國出口產品主要的消費群體財富縮水、信貸規模大幅收縮、失業等困境,消費能力也隨之下降,直接導致中國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為主的出口國外貿出口呈現下降趨勢。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由于對外貿易占中國GDP比重達到了58%,中國為了降低出口萎縮帶來的經濟風險,也隨之采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應對措施:連續的降息降準、引導銀行利率適當下行、降低首套房貸利率,釋放居民購房需求、出口退稅、人民幣升值、擴大政府支出等。上述措施的實施一方面通過貨幣政策的引導和政府支出的加大釋放了中國的內需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出口退稅、人民幣升值等手段增強了中國出口貿易的價格競爭力,使得中國的對外依存度在金融危機之后開始回落,釋放了一部分風險,中國的經濟結構也隨之完成調整擺脫了對外貿易的高度依賴,并且在今后數年內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40%~50%的區間內。

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性問題

在對外貿易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了新常態下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障礙,這些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作為全球的制造業的世界工廠,中國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創新技術及自有品牌,僅僅只是作為國外掌握核心技術企業的代工廠生產貼牌產品對外出口,依賴于中國的廣大廉價勞動力市場,以低價格占領市場。從國際發展經驗看,美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的工業化階段持續了110年,日本持續了80年,臺灣省持續了40年,由此可見該階段作為一個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過渡階段不可避免。但是,中國經過37年的改革開放,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產業人口依然是在以第一、第二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聚集,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占比偏低,距離發達國家服務業在三大產業中50%以上的占比,依然有較大差距。隨著中國經濟超高速的發展、經濟總量爆發性的增長,風險大量積聚,導致了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對外資來華投資的吸引力逐漸降低,外資轉而投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經濟增長潛力更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產業結構會產生一定沖擊,對中國的外貿出口會帶來一定影響。

二是對外服務貿易發展程度較低。中國的對外服務貿易長久以來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差額逐年擴大。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新興行業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與大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有較大差距。中國對外服務貿易優勢領域主要集中于旅游、海運等比較傳統的行業,而金融、保險、計算機等現代國際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

三是對外貿易區域分布不均衡。中國對外貿易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如深圳、廣東、上海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對外依存度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中西部零星分布一些對外貿易企業,中西部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普遍偏低,在東西部地區對外依存度出現大幅偏差的背后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結果。

四是處于制造業的低端無法形成品牌效應。多年來我國的外貿產品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但是出口產品依然以傳統的紡織制造品和高污染、高耗能的產品為主,而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由于整體技術層次較低、附加值較小、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主要依靠我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國際貿易中很難憑借品牌優勢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而占據國際貿易鏈的頂端,僅僅作為全球知名品牌的代工廠,難以形成品牌效應,時常面臨著對外貿易壁壘和反傾銷的尷尬境地。

五是對國際市場依存度過高,抗風險能力不足。首先,中國對外貿易一直過度依賴于國際市場,形成了一批過剩產能的產業,在國內需求無法消化的情況下,對國際市場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然而一旦外部環境不利,中國的外貿企業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其次,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排名前三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日本,這三者與中國的貿易額就達到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一半,這種過于集中的分布格局使中國的對外貿易的風險大幅增加,極易受到他國政策、經濟風險的波及。尤其是2015年以來,隨著以美、日為主導的TPP(跨太平洋伙伴貿易關系)進一步推進,TPP框架內國家享有框架外國家無法享有的進出口貿易的優惠待遇,而中國距離TPP標準要求的又有一定差距,短期內無法加入其中。因此,未來隨著TPP的落地實施,中國在對歐盟、美國、日本等TPP相關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中將缺少競爭力,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將遭受到一定的打擊。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對外貿易的新變化

中國已經從經濟高速發展、做大經濟總量的經濟舊常態階段,進入了以調整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為主的經濟新常態時期,GDP的增長速度也從2014年的7%增長速度逐漸的向2015年的6%回落。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換、產業結構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轉換、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起決定性作用轉換。隨著經濟新常態在對產業經濟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等戰略、政策的落地實施,也讓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入到了一個以創新、創造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以“一帶一路”戰略改變對外貿易市場格局、以“自由貿易區”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升級提質的新常態。

GDP增速回落調整帶動對外貿易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提高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內在質量,降低了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偏高的外在風險,隨著2014年開始中國經濟發展從做大經濟總量向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的目標轉變,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隨之出現了一些結構性的調整。第一,受到中國經濟增速從超高速、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和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部分資本從中國投向了更具經濟增長潛力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部分依靠廉價勞動力以提高對外貿易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轉而遷往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勞動力眾多且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由此中國之前作為世界制造業代工廠所創造出的對外出口額隨之下降。第二,在經濟轉型期國家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等一系列支持創業、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增加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立足于做大國內市場,擴大內部需求,主動降低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減少經濟發展的外部風險。第三,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受到對外開放倒逼國內金融行業發展的刺激,以金融業為代表的對外服務貿易行業在對外貿易中的占比會不斷升高,逐漸改變中國對外貿易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的貿易結構,提高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內在質量。

“一帶一路”戰略改變對外貿易市場格局。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主要的對外貿易伙伴,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對外貿易份額與貿易順差最大的市場國家,但是隨著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加入TPP協議的推進實施,在這些國家市場上未來中國制造業商品出口價格優勢會降低,紡織業產品會被東南亞國家替代,由于中國對外貿易很大一部分主要依賴于對上述國家的出口,而中國由于受到具體國情的限制,現階段又無法達到TPP協議的標準,因此到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會受到一定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會有一個下降趨勢。

有鑒于此,習近平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統稱“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地區包括57個主要國家覆蓋總人口約46億(超過世界人口60%),GDP總量達20萬億美元(約全球1/3)。區域國家經濟增長對跨境貿易的依賴程度較高,2000年“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平均外貿依存度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達到34.5%,遠高于同期全球24.3%的平均水平,為中國外貿市場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動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新型經濟體國家眾多,對基礎設施建設,一般商品及高端產品需求旺盛,能夠將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過剩產能通過對外貿易的方式釋放出去,也有效緩解了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同時“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進一步鞏固了中國戰略出口的多元格局,努力開拓新興市場,逐步降低主要依靠歐、美、日市場帶動中國外貿發展的風險,沖破了TPP封鎖中國對外貿易的壁壘。

“自由貿易區”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升級提質。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中國制造的商品滲透進全球的各個角落,然而在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制裁;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卻一直處于加工制造行業的最低端,這也意味著中國要一方面維持著低端出口,另一方面還要有效規避和消減各種貿易摩擦風險,在此背景之下中國提出了“自由貿易區”戰略,目的就在于通過雙邊或多邊自貿協定談判設定“自由貿易區”培育出相對寬松的貿易環境,促進雙方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

自貿區內,金融業與服務業對外國金融機構和民營資本完全開放,一方面倒逼了我國境內金融業與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中國對外貿易服務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了對外貿易服務業的對外競爭力,進而改善第三產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三大產業中占比偏低的困境,逐步向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對外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的目標發展。

結論

中國的對外貿易經歷了改革開放、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機三個階段,現在正在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性調整的趨勢步入新常態。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創新性企業的崛起,金融改革的推進,對外貿易的結構會進一步優化;“一帶一路”、自有貿易區戰略政策的落地實施對維持中國對外貿易穩定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保障。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會經歷一個以第一第二產業在對外貿易中占比逐漸下降、第三產業在對外貿易中占比快速上升、逐漸向第三產業傾斜的階段。隨著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興起,內需求不斷擴大,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會經歷一個從小幅波動到長期穩定的過程,隨著“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區的積極推進,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水平會逐步下降,最終保持在一個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合理范圍。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科規劃與建設辦公室)

【注釋】

①谷志:“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分析”,《市場經濟與價格》,2012年第10期。

②王慶:“關于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缺陷的思考”,《價格月刊》,2011年第5期。

③張彩蘭:“新常態經濟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問題研究”,《商場現代化》,2015年第5期。

④劉建昌:“自由貿易區: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穩定器”,《國際貿易》,2011年第7期。

責編/張蕾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依存度   中國   形勢   變化   趨勢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