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文史 > 正文

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和建設中的政府作用

【摘要】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和窗口,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重要窗口和平臺。在當前形勢下,重視和加強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建設,提升傳統節日內涵,注重節日儀式構建,意義重大。政府主導,全民共識,形成合力,是必由之路。

【關鍵詞】傳統節日 傳統文化 合力 主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是中華民族的記憶和象征,歷經千年仍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多樣,而中國傳統節日是這其中重要的傳承渠道和展示平臺。目前,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均設定假期,其他民族節日也有相關放假規定。列入法定假日的做法,既表明政府重視民族傳統,同時也使人們傳承節日文化有了時間和空間的保障。筆者認為,繼承和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僅靠民間自覺和順其自然的習俗相沿,力量和效果都不夠,政府、學術界、教育界、新聞媒體、家庭都應該有所作為,形成合力,方可推動其發展。

讓中國傳統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節日凝聚和蘊含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中國符號、中國元素、中國特色、中國旗幟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等特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它傳承和推動著中華文化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程度日益增長,回家過節的欲望也日漸強烈,對親情、友情、美滿、幸福等感情的渴求更加直接。傳統節慶活動在各地廣泛開展,人們的節日生活日益呈現出豐富多彩和參與度越來越高的發展態勢。

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尊;沒有文化自尊,就沒有民族自尊;沒有民族自尊就沒有國家自強。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所以文化的自覺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傳統節日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和熱愛祖先與民族的表現。認同并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應成為每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自覺。讓傳統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的傳家寶,成為每個中國家庭的傳家寶。繼承傳統節日可以讓民族精神發揚光大,讓海內外華人親如一家,讓大陸和港澳臺在文化情感上更加親近,促進民族團結,維系國家統一,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

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提升和儀式構建

傳統節日文化應有揚棄地繼承并在繼承中創新,既不能僅拘泥于傳統,更不能放任自流。加強傳統節日的文化建設,重視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提升,重視傳統節日儀式的梳理構建,讓更多的人了解其精神內涵和文化形式。所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學者應該意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在主體性上有理性的認識和更大的作為。傳統節日文化的根是中國文化。王蒙在談到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追求時,認為中國文化有三個特點:敬天積善、古道熱腸;尊老重賢、崇文尚禮;忠厚仁義、太平中庸、勤儉重農、樂生進取。王蒙認為要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發揚優秀的精華的文化,拋棄落后糟粕的東西,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地傳承中國文化。

目前,春節的文化內涵和形式豐滿而影響深遠,其他傳統節日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節日內涵的豐富和形式的固化方面都有待整合。祭祀、禮節、飲食、詩詞、娛樂、傳說以及主題、氛圍等諸多元素,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缺少任何一個元素,節日就不完整就有缺失感,就會削弱節日的影響力。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節日文化不斷變化,節日元素有增減變化,有些元素還會消亡。比如,禁火、改火、斗雞、爭球等活動曾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寒食節的民俗。現在,不僅禁火、改火、爭球等民俗沒有了,寒食節也逐漸被人遺忘。

提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既要緊緊圍繞節日古老特有的主題,又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同時還要在節慶時充分展現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和特色藝術。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懷念家鄉、思念親友的情感,而今的重陽節則賦予了敬老孝親、登高望遠、融入自然的新主題。

在節日期間,可以組織開展群眾性的節日民俗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把節日儀式活動打造成民族文化成果和多彩藝術形式相融合的盛會。設計節慶用品時,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推陳出新,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技術,使節慶文化用品,既文明美觀、大方實用,又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在節慶用語的選擇上,創作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易于傳頌、有真情實感的節慶用語。在節日食品供應上,要生產讓百姓放心的綠色健康、安全衛生的美味節令食品。在儀式活動的策劃和組織過程中,既要尊傳統扣主題,又要貼近群眾的地域風俗、審美情趣和心理特點,既要讓群眾喜聞樂見,又能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突出民族特色,體現人文關懷,不斷創造傳統和現代相融合的節慶活動儀式,以彰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和增添傳統節日的永久魅力。

改變目前單調的節日吃飯聚餐習俗,讓傳統節日元素回歸;圍繞節日內涵和特點開展節慶活動,繼承并創新節慶儀式。春節,按照傳統年俗,要貼春聯,穿傳統服裝(漢族倡導穿漢服或唐裝),走親訪友,進行拜年活動;元宵節,可以安排燈展,開展猜燈謎活動,組織踩高蹺、劃旱船等民間活動,既有娛樂性、趣味性又有文化性;清明節,可以組織倡導文明祭祀、文明出行的宣傳活動;端午節,可以開展龍舟大賽、包粽子大賽,也可組織有節令民間工藝品如五色線、香囊、刺繡等的展銷活動;中秋節,可以舉行賞月詩歌朗誦會;重陽節,可以舉行孝親活動和登山活動;元旦,可以舉行迎新群眾性文藝演出,增添喜慶歡樂的氛圍。

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和建設中的政府主導作用

傳統節日自其誕生以來,就處于不斷的變化、調整和重構之中,這其中既有民間因農事和民俗的自發調整,也有官方由于某種原因或目的有意識的重構。民間自覺沿習和官方明令倡導形成合力,傳統節日文化會興盛不衰。近現代以來,傳統節日的逐漸式微并非偶然,它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造成的后果,社會轉型則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必然導致孕育成長于傳統社會和農業文明的文化會遭遇亙古未有的挑戰。面對著現代工業社會的新需求,傳統節日有可能不能適應和契合,而且還會成為被唾棄的、落伍的、封建的舊物。因此,傳統節日的存在價值被質疑,合理性被顛覆,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洋節的關系都使節日陷入尷尬境遇。民俗學研究成果也表明,當某種民間習俗一旦形成,就會具有顯著的特點,具有規范性和延續性,并在規律性的重復中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在同一時期的某一階段,當民間自覺和官方意志一致時,二者合力最大,習俗則呈現興盛的局面;當二者的方向相悖時,合力最小,就會出現該時期內習俗的衰微。在目前情景下,想要讓傳統節日由衰轉盛,政府倡導和支持是基礎和保障。

縱觀中國歷朝歷代,傳統節日不僅是民間的節日,也是官方的節日。官方積極參與節日民俗活動,文獻中也多有記載。例如,拜年是元旦的習俗,這天,歷代皇宮都會舉行正旦朝會,即君臣間的互相拜年活動。唐代的元旦朝會一般在皇宮的正殿舉行,規模最大,禮儀隆重,氣勢非凡。元旦朝會不議事,純屬禮儀性質。韓愈在詩《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有相關描述:“會朝元正無不至,受命上宰須及期”。朝賀過后,皇帝會賜宴。宋代、元代、明清也都有元旦朝會。植根于古老傳統的節日能否在今天良性發展和延續,主要看節日本身是否具有生命力、吸引力,同時也應有政府的政策引導。勿庸諱言,目前許多傳統節日不夠興盛、習俗活動不夠豐富,都與曾經的“破四舊”有關。一些優秀傳統連同“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被一起破掉了,而且是政府、媒體、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效果可想而知。破除容易立新卻難。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百姓的自發調整作用非常微小,而政府有意識的引領和重構無疑能夠更快更好達到目的。因為政府是制定和實施公共決策、實現有序統治的機構,是國家權威性的表現形式。政府對傳統節日的有意識重構應該以傳統節日的節期為依托,一方面對那些節日固有節俗活動加以改造;另一方面結合時代特點增加新元素并創新節日形式,從而增加節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民眾的認可和自覺參與。

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傳統節日體系,必須用改革創新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認真研究和系統梳理每個傳統節日所包含的傳說、禮儀、飲食、禁忌、祭祀、娛樂等民間風俗,深入挖掘每個傳統節日的不同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對傳統節日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行科學分析,形成相對穩定的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形式,以便于群眾形成共同認知和固定記憶,有利于節日的傳承和發展。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的宣傳和政策導向,需要有法律依據和管理體系的支撐,需要政府領導人的帶頭和示范,引領方向,形成榜樣的力量。全社會應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讓中國傳統節日鮮活生動,熠熠生輝。

(作者為中州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BSH002)

責編/王坤娜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傳統節日   中國   作用   政府   建設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