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一飛沖天的房地產價格讓人們擔心住房市場存在過熱現象,隨著近期房地產價格漲勢減緩,政府遏制房地產風險的舉措似乎終于見效。然而,現在有觀點認為中國住房市場可能崩潰,并將嚴重拖累經濟增長。
為了控制房價上漲,決策層曾采取多項政策,包括將按揭限定于首次購房者、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要求達到最低定居時限才能買房等政策,這都有助于遏制需求。但供給端的策略如限制房地產開發商信貸、實施新房銷售稅等,效果卻適得其反。
這一存在缺陷的方針讓房價繼續穩步上升,催生了巨大的住房泡沫,特別是在一線城市。例如,普通北京居民需要將收入不吃不喝存34年才能全款購買一套公寓,上海和廣州則分別為29年和27年,遠遠高于其他國際大城市。
由于預期這一趨勢還會持續,業主選擇繼續持有自己的房產,即便房租率只相當于房產市值的2%。但是,隨著房地產最終開始面臨下行趨勢,反思這一投資戰略的時間也已到來。
2014年前4個月,住房銷售同比下降近7%,新建樓面面積下降22%以上。照此看,房價下跌壓力正在積聚。在正常時期,這一趨勢會受到歡迎。但是,在經濟表現不力的時候,無法承擔至少貢獻了增長總量30%的房地產業出現崩潰。事實上,盡管決策層表示愿意為結構改革和再平衡犧牲一些增長,但住房市場崩潰對金融業的沖擊,會導致經濟增長下降至遠低于可接受下限的水平。
這一沖擊部分反映了放松利率管制政策存在問題。利率自由化并沒有采取直接方式,即提高銀行利率上限,而是通過允許影子銀行發展的方式實現。結果,如今大量非銀行金融機構如理財公司和在線金融服務商,以高回報承諾吸引小投資者。更糟糕的是,貨幣當局收緊了信用供給以促進中國經濟去杠桿化。
盡管利率自由化和去杠桿化對中國經濟長期健康至關重要,但高企的借貸成本迫使許多低風險公司因為無法提供足夠高的回報率而被擠出市場。與此同時,認為房價將繼續穩步上升,大量從影子銀行機構舉債的房地產開發商可能難以償還債務,房地產價格急劇下跌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違約。考慮到影子銀行金融的很大一部分資金來自正式銀行部門,這可能導致影響整個金融業的連鎖反應。
為避免重大金融風險,決策層必須緊急采取反周期措施,應該從取消房地產業的非市場限制開始,這些限制所造成的嚴重扭曲不但影響了經濟,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在房地產問題上,決策層的目標和行動應該一致,否則,金融業甚至整體經濟都要受到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