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家預測休閑將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到2015年前后,發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末休閑產業已成為美國國民生產總值貢獻最大的行業,美國來自休閑產業的稅收超過6000億美元,休閑娛樂、休閑服務、休閑旅行等與休閑相關產業部門的收入已達到10000億美元;據專家推算,休閑產業為美國創造了相當于2500萬個就業機會,占全美就業職業的1/4。雖然我國距離“休閑時代”還有較遠的距離,但是城市休閑經濟已在我國社會經濟土壤上悄然興起,城市休閑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逐步擴大,值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時期,城市休閑經濟理應得到重視和關注。
城市休閑經濟的概念界定及劃分
國外最早研究休閑的學者是凡勃倫(Vablen,1899),一百多年來,西方學者從哲學、時間利用、勞動供給以及家庭生產等角度對休閑進行了深入探討。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休閑研究,1995年我國實施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實施春節、“五一”勞動節和“十一”國慶節三個長假,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全年假期達到114天,休閑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引起學術界的巨大關注,假日休閑經濟成為社會熱點,2000年8月,中國休閑產業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展開,我國休閑經濟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進入21世紀以來,得益于于光遠、成思危、龔育之、馬惠娣等名家學者的推動,加之2007年《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及《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出臺,有關我國休閑及休閑經濟的研究進入活躍期。
在對于休閑概念的界定上,國內外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和視角出發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簡單地說,休閑就是人們在自由時間內的自主性活動。什么是自由時間呢?劉芳喜通過對馬克思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考辨,揭示了馬克思所論“自由時間”實際上至少包括“從事高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閑暇時間”兩種,前者是“生產型自由時間”,包括人們從事藝術等“創造性活動”的時間,后者是“消費型自由時間”,是人們一天中除去工作時間、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之后剩余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與此相對應對,休閑的認識自然地分為“生產主義”價值趨向和“消費主義”價值趨向兩種,在休閑領域既有生產活動又有消費活動,主要是消費活動。休閑的最大特點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會性與創造性,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
休閑經濟是人們為滿足休閑需要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總和,當前,休閑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為休閑而進行的各類生產活動和服務活動日益活躍,并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的活躍因素。
研究表明,城市休閑經濟已形成以下幾個主要的產業類型:一是旅游休閑,如鄉村旅游、自駕車旅游、溫泉旅游、郵輪、游艇、高爾夫等;二是文化休閑,如影視演藝、動漫、網絡游戲、文化會展等;三是體育休閑,如觀看賽事、遠足、野營、攀巖、蹦極、滑翔、跳傘等;四是其他休閑,如餐飲、美容等。
我國迫切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根據總量生產函數分析和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的計算,可將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分解為由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和由要素生產率提高導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要素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集約型增長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者有時還是互相交叉的。
當前,我國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在近年的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和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分工格局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貢獻率在不斷上升,消費需求的貢獻率呈持續下降,導致拉動經濟增長的總需求結構失衡;第二次產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第三次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同時農業的發展方式仍比較落后;由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夠強有力,市場的競爭秩序不夠規范,創新體系不夠完善,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升級和先進制造業及新興產業的發展步伐緩慢,為第一、二次產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及現代服務發展仍不充分,導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不平衡;由于梯度推進戰略的影響和城鄉體制二元結構的積弊,城鄉差距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仍是比較突出的問題;由于市場體系的不完善、要素相對價格的扭曲以及創新動力的不足,技術進步及技術結構的改善進展緩慢。②金融危機導致西方經濟復蘇信心普遍下降,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世界各大勢力對資源的競爭趨于白熱化,國家貿易環境面臨巨大挑戰。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我們必須見事早、行動快、積極應對,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添推動力。③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指出: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政府重視城市休閑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有利于促進國內消費。從1995年我國實施五天工作制,到2007年《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及《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出臺,短短的十幾年時間,我國國民休閑時間享有量就緊跟西方國家。休閑時間增加了,但國民的消費并未達到經濟學家們的預期目標,重要原因是人們的消費觀念還相當滯后,而政府對于人們休閑供給和服務的重視程度不夠。
休閑是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活需要,從休閑旅游到文化創作,從體育健身到美容美發,城鄉居民都有不同形式的休閑需求。鼓勵國民參加休閑活動,不僅有利于國民身體健康,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而且有助于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會拉動內需,增加全體國民的消費。人們的休閑方式和閑暇消費的觀念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同時人們需要政府提供充裕的公共休閑場所,以開展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增加城市居民的消費活力。
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城市休閑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是指伴隨現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產生和發展,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的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引領消費,擴大需求,為現代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服務。城市休閑產業還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對于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以休閑旅游為例,我國休閑旅游業產值逐年上升,本身對服務業發展貢獻很大,同時休閑旅游對餐飲、酒店、銀行、手工工藝、航空、鐵路都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發展休閑經濟無疑對于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城市休閑產業一般勞動力密集度較高,能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休閑產業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多樣性特點,服務具有多層次性,這決定了休閑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乘數高,有的還能促進本土本鄉就業,發展休閑經濟能推動就業結構調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緩解社會就業壓力。鄉村休閑項目還能增加廣大農民的收入,促進城鄉統籌,促進城鄉融合,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有利于形成創新型社會環境。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創新型國家是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其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對創新活動的投入較高,重要產業的國際技術競爭力較強,投入產出的績效較高,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產業發展和國家的財富增長中起重要作用。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必須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必須長時間地建設創新型社會環境。
發展城市休閑經濟有利于形成創新型社會環境,有利于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體育休閑、生態旅游、文化休閑等活動在培養創新型社會環境發面的作用尤為顯著。體育休閑引領人們走向戶外,挑戰極限,舒展筋骨,活躍思維,增進人們相互了解,促進人們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為人們的創新思維奠定物質基礎;生態旅游促進人們回歸自然,留意山水,探索洞穴,關注大海,思考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追問人類的進化變遷,激發人們的科學探索精神,為人們的創新思維點燃火花;文化休閑活動通過文藝創作、藝術設計、文化會展、文化交流、科學考察等形式拓展人們的想象空間,激發人們的藝術創意,整合人們的天才設想,提示人們的創新思維,演變人們的創新思路,形成人們的創新理念。
有利于我國低碳經濟增長。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必將逐步成為國際主流價值觀。一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而且成為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低碳經濟的實質之一是追求綠色GDP,主要核心是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城市休閑經濟主要有旅游休閑、文化休閑、體育休閑、其他休閑等類型,城市休閑產業均屬于低碳產業,政府重視發展休閑經濟有利于我國低碳經濟增長,有利于緩解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碳排放壓力。以體育休閑業為例,體育休閑業的發展是當代經濟持續增長和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必然結果,體育休閑業已深入到與人類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社會人文環境、經濟發展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之中,已在相關的社會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體育彩票、體育健身休閑等;部分體育休閑業發展規模雖然較小,但已體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比如體育旅游等。體育休閑業主要屬于第三產業,主要為人們參與體育運動和觀賞體育賽事提供服務,普遍具有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有利于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等特點。因此,人們經常把體育休閑業比喻為“綠色產業”,是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
促進城市休閑經濟發展的對策
加強城市休閑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宣傳力度。我國城市休閑經濟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快速發展的休閑經濟需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目前我國需要從多學科的角度對以休閑經濟的屬性、休閑經濟的社會影響力、休閑經濟的動力機制、休閑消費行為、休閑產業關聯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政府應加強對休閑經濟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休閑經濟的認識,引導人們積極參與休閑活動,促進休閑經濟健康發展。
開展全國范圍的城市休閑產業分類及普查工作。發展城市休閑經濟,需要對休閑及相關產業進行準確判斷和科學指引,摸清休閑產業的家底,由官方提供統計數據。我國應盡快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休閑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并將休閑及相關產業統計工作列入國民經濟統計序列,形成制度。
進一步完善促進城市休閑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休閑經濟的繁榮,休閑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形態,需要優惠政策加以扶持方能健康成長。實踐表明,休閑服務業需要在用電、用水、用氣、用熱等方面與工業同價,城市休閑產業需要作為新興產業享受專門的用地指標,休閑服務業需要減免稅負。
積極引進國外城市休閑產業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西方國家的休閑經濟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在休閑產業項目策劃、項目推廣、經營管理、上市融資、風險規避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我們要積極引進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積極與國際接軌,“走出去,引進來”,以縮小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于城市休閑經濟發展的投入。要推動城市休閑經濟發展,就必需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筆者建議各級政府將休閑產業發展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年度工作報告、政府惠民工程、政府目標管理體系和文明城市指標體系中,加大各級政府對于休閑經濟發展的投入。
積極培養城市休閑經濟經營管理人才。一是要培訓休閑產業領域的從業人員,規范管理,建立休閑產業從業人員業務檔案,落實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制度和監管制度,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培養各種操作型、技能型、實用型人才;二是需要高校培養休閑經濟經營管理專才,鼓勵高校與休閑企業相結合,建立產、學、研基地,開設休閑經濟相關專業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三是引進高端人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調整人才結構,廣泛吸納財稅、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優秀人才。注重引進有海外休閑企業工作經歷的高端人才。
(作者分別為湖南城市學院副教授,湖南城市學院講師;本文得到湖南省城市經濟研究基地及湖南省體育人文社會學重點建設學科項目資助,是2011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湖南省縣域體育發展模式創新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2011Z2063)
【注釋】
①馬惠娣:“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休閑文化”,《信息空間》,2004年第7期。
②史晉川:“論經濟發展方式及其轉變”,《浙江日報》,2010年5月3日。
③胡錦濤:“在省部級干部落實科學發展觀研討班上講話”,新華網,2010年2月10日。
責編/邊文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