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有一系列轉型需要完成,在轉型過程中會面臨一些風險和考驗。但是,中國對于這些轉型和改革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地方政府債務、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處在可控范圍之內。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存在的問題,會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些影響,但采取短期的經濟刺激藥方難以解決問題。當前中國政府為促進經濟轉型,允許經濟增長稍微放慢一些,是明智的處理方式。
中國經濟有一系列轉型需要完成,在轉型過程中會面臨一些風險和考驗。但是,中國對于這些轉型和改革有清醒的認識。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沒有靈丹妙藥。從財政體系改革到加大國有行業競爭,從公共資產多元化到建立以回報率為導向的金融管理體制,經濟轉型需要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改革才能完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在不斷調整之中,但此次正在經歷的轉型卻尤為艱難。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中國部分外向型產業部門將失去優勢,過去采取的鼓勵出口和招商引資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持續,中國企業必須經歷轉型升級的陣痛才能“更上層樓”。
對中國而言,完成經濟轉型、收入分配改革十分重要。通過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釋放消費需求,低效率的投資拉動模式才能轉變為高回報的消費驅動模式。財政和金融體系的改革將有助于促進這種轉變。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后,全球經濟仍有許多麻煩。在當下的全球經濟中,中國是一個亮點。中國政府已經明智地讓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一些。利用大量投資和債務來支撐經濟增長的舊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
美國經濟正在經歷調整。政策僵局、較少的公共投資以及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使其目前經濟增長速度低于潛在增長率。在歐洲,債務危機的陰云尚未散去,使經濟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必要改革仍未進行。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已經暫時穩定了主權債券市場。僅憑歐洲央行無法拯救歐洲,債務危機的解決,還需要德國的支持和南歐國家動真格的改革。
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令那種不受監管的市場資本主義模式的缺陷暴露無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規模和相對地位,已經開始下滑并且還在下滑之中。這可能是長期的趨勢。只不過,金融危機加劇了這一進程以及人們對該趨勢的認識。
相反,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規模和重要性大大提高。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個重要引擎,也是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中國政府以經濟增速放緩換取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
(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教授,本報駐美國記者吳成良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