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社會民主黨已經是一個百年老店,它成立于1889年4月,目前個人黨員 10萬名左右,有2540個地方黨組織和500個工作站。1917年以后便一直是瑞典第一大政黨,1932年后連續執政,至今除 1976—1982年和1991—1994年外,始終獨立執政或領導執政。作為第一大政黨,即使不執政,它也是獲得選票比例最多的單一政黨。在1930年到1990年的歷次選舉中,瑞典社會民主黨一直能獲得40%~55%的選票。左翼政黨能在西方世界中擁有如此牢固的政治地位,大概只有瑞典社會民主黨一家。
瑞典社會民主黨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有民族、宗教、文化等綜合性因素,但它所營造的黨的社會基礎(用我們的話說就是“黨群關系”),也就是以好的理念吸引民眾、以好的政策吸引民眾、以組織密切聯系民眾、以合作機制擴大民眾,應該居功至偉。
“人民之家”:
以好理念吸引社會大眾
瑞典社會民主黨著名領袖漢森(PerAlbinHansson1885—1946) 1928年提出了“人民之家”的思想。他指出:“家庭的基礎是團結一致與共同感情。好的家庭不會認為任何人是優先考慮的或者是不被認可的;它不會承認任何人的特殊利益,或者把任何人當作后娘養的孩子。這里不存在對他人的歧視,不存在以他人為代價而謀取個人私利,強大者也不壓迫和掠奪弱小者。好的家庭體現出平等、理解、合作和幫助。將這種概念擴大到包括公民的人民之家,就意味著將公民劃分為特權者與不幸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窮人和富人、優裕者與貧困者、掠奪者與被掠奪者的各種社會與經濟障礙將被打碎。”漢森將國家比喻為家庭,號召把國家建設成像一個好的家庭那樣的好國家。這對于生活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的一般民眾而言,其吸引力可想而知,因為資本主義經濟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帶來極大的不平等,而墜入不平等階層的肯定是普通大眾。
因此,“人民之家”的實質就是建立福利國家。漢森這樣說:“在一個政治民主的社會中,經濟寡頭統治必然失敗。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時期中,一個政治上成熟的人將不會接受這樣的現實,那就是, 作為保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掌握在極少數資本家手中,這些資本家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將普遍福利置之度外。”福利國家也就是瑞典社會民主黨黨綱所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民之家”的途徑是社會合作,他指出,“將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好的人民之家,使生活與工作其中的人們獲得生存保障,使每個人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緊密合作”。
福利國家:
以好政策回饋社會
好的理念必須變成好的惠民政策才有生命力,進而才能擁有堅實的社會基礎。長期以來,“人民之家”計劃都是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執政綱領。以此為指導,瑞典建立了世界上最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贏得民眾的歡迎,讓瑞典驕傲,為著名的“瑞典模式”奠定了基礎。如今,人們談起瑞典,首先想到的概念也是“人民之家”,把“人民之家”等同于瑞典。
“人民之家”指導下的社會政策不但包括我們所熟悉的消極的社會福利保障,還有積極性政策所推動的社會公平計劃。就業是人的基本需求,為此長期執政的社會民主黨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其中一個辦法是發展公營部門,為婦女、非技術人員以及社會其他弱勢群體提供就業機會。從1950年到1992年,公共部門就業增加了110萬人,而私人部門就業實際上減少了大約20萬個工作機會。瑞典增加就業的80%都是通過發展公共部門實現的。同時,推動以國民收入均等化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瑞典的高累進稅制最為著名,最低稅率為33%,最高稅率可達88%,從而避免收入的兩極化。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瑞典的基尼系數大幅度下降,到 1970年代中期最低曾下降到0.2以下,1980年代中后期有所上升,但也沒有超過0.22的水平。
有了充分就業,分配上的平等化以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生活在其中的人無疑具有最高的“幸福指數”。
組織網絡:
以組織夯實社會基礎
在一個多黨競爭的國家,一個政黨僅有好思想好政策是不夠的,還必須擁有發達、堅實的組織基礎以聯絡民眾,否則在政策趨同化的“共識政治”時代,民眾就會失去其“黨派”身份,迷失于各家各派看似近似的政治主張之中。事實上,在各大主要人群中,比如工會、年輕人、婦女、宗教界,瑞典社會民主黨都有自己的分支性組織。
作為一個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與工會擁有最為密切的傳統關系。瑞典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很高,全國絕大多數受雇傭的職工(80%~85%)都參加了總工會(LO)。瑞典總工會是瑞典公認的最大、最有影響的利益集團,是一個現有16個行業工會(最多時達到20多個)的傘狀組織,它們將全國的藍領工人組織起來,成員大約有200萬(20世紀80年代超過了200萬)。這16個工會跨私有和公共部門,它們在各地均有分會,在企業車間也有小組。
瑞典總工會是由社會民主黨人在1898年建立的,因而工會工作一直是社會民主黨的工作重點。在形式上,工會和社民黨彼此獨立,工會也宣稱“在政治上不結盟”,保持獨立行動,但兩者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已經同構化了,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首先,成員身份的雙重性。總工會所轄的地方分會與社會民主黨有一種從屬關系,這部分工會成員自動成為社民黨的集體黨員,工會的集體黨員一度占到了社民黨黨員的2/3到3/4。這種情況一直到1987年社民黨議會黨團決定改變這種所屬關系后才開始變化。其次,兩大機構領導成員的重疊性??偣闹飨瘞缀蹩偸巧缑顸h的全國執委會成員,至少有一個來自全國性行業工會的主席作為社民黨執委會的副主席。社會民主黨政府也總是從工會中選拔內閣成員,而且往往占據要職。在這種同構的安排下,總工會也一直是社民黨的重要財源,工會除了以黨費和選舉贊助的形式為社民黨提供贊助外,還在培訓、報紙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
除了工會外,社民黨還保持了與其他社會組織的穩定聯系。在社民黨的官網上,可以看到具有社會民主黨屬性的社會組織,如與青年人聯系的瑞典社會民主青年聯盟、與婦女聯系的瑞典社會民主婦女國家聯盟、與基督徒聯系的瑞典基督教社會民主聯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瑞典最大的青年組織即瑞典社會民主青年團,許多瑞典社會民主黨的政治家都是從該組織開始政治生涯的,如著名政治家奧洛夫 帕爾梅(OlofPal-me)和英瓦爾 卡爾松(IngvarCarls-son)等。
合作與協商:
以協商民主擴大社會基礎
瑞典社會民主黨除了建立自己的牢固的社會組織,還在政治生活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使其能為其他政治派別力量所接受,其中,階層關系中的階級合作主張和決策過程中的協商民主最值得關注。
漢森的“人民之家”思想中就包括階級合作思想,合作、平等和福利共同構成了社會民主黨的指導思想。二戰以后,階級合作思想指導下的協商民主,就變成了長期執政的社會民主黨所組建的國家機構的原則和決策機制。
二戰后,瑞典成立的“全國勞動力市場委員會”事實上就是一個階級合作組織,它是由政府、工會和資本家共同管理勞動力的機構,負責勞動力計劃、職業培訓計劃、就業服務、失業救濟、長期經濟計劃等,因此它也是瑞典影響最大的經濟機構。其領導機構由董事長(1名)、副董事長(1名)、雇主聯合會代表(3名)、工會聯合會代表(3名)、職員中央組織代表(2名)、職業協會聯合代表(1名)組成,還有兩位成員代表婦女和農民的利益,并在全國各省設立分支機構。全國勞動力市場委員會實際上是瑞典經濟運行的核心,是政府借助于勞資合作而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關鍵角色。
階級合作不僅體現在宏觀政治層面,也具體體現在微觀經濟生活中。1976年,社民黨執政的瑞典議會通過了《勞動生活共決法》,規定工會享有就企業經營、雇傭等重大事項的談判權、擁有企業經濟技術情報的知情權。很多人認為,這個法令的通過,使瑞典進入了經濟民主化階段,因為它給予工會就企業的勞動組織和管理的一切問題進行談判的權利,以及了解企業內發生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階級合作思想在決策過程中體現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協商民主。1949年,“星期四俱樂部”由社民黨倡導成立,它是政府與企業界人士就重大經濟政策問題定期會晤的非正式協商機構。從1955年起,埃蘭德首相又邀請企業界、工會及各大利益集團領導人定期到他的鄉間別墅“哈普森”共商國事,作為協商民主政治的“哈普森民主”因此得名。此后,社民黨帕爾梅、卡爾松等繼任領袖都把協商民主奉為圭臬,在制定、實施某項政策時,充分地與其他政黨、利益集團、社會團體進行協商與對話。社民黨作為第一大黨大概與其階級合作和協商民主政治是分不開的。
好的理念、好的政策、完備的組織系統以及體現為協商民主的階級合作,應該是瑞典社會民主黨成功的秘笈,也是塑造作為“人民之家”的“瑞典模式”的關鍵所在。但是,“人民之家著火了”。“人民之家”是建立在單一民族和單一宗教的基礎之上,冷戰后越來越多的難民進入瑞典和北歐,對該地區的同質性結構構成挑戰。伴隨著倫敦、巴黎騷亂以及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2013年春夏之際,斯德哥爾摩街頭也出現騷亂。“人民之家”如何包容外來民族而讓“瑞典模式”光彩依舊,無疑是擺在包括社會民主黨在內的瑞典政治家和民眾面前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