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有510萬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1.73萬,占總人口的23%。在新加坡,55歲以上的老年人被稱為樂齡人士。作為一個非福利性國家,新加坡政府一向倡導國人自食其力,政府并不鼓勵父母留房給兒女,因為新加坡已經制定了年輕人可以自己買房的計劃。建屋發展局為年輕夫婦提供組屋(即組合房屋,簡稱組屋,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筑的樓房,為大部分人的住所)的購屋津貼,幫助他們獲得住房的“第一把鑰匙”;當他們年老時,他們將獲得住房的“第二把鑰匙”,即各種從組屋套現的選擇,以確保他們在退休后仍然有收入來源。新加坡政府已陸續推出一系列通過住房套現的措施,為老年人解決“有房產,沒現金”的生活窘境。在擁屋率極高的新加坡,以房養老是常見的養老模式。
新加坡“以房養老”的多種形式
新加坡有三種形式的“以房養老”:一是通過出租部分或者全部居室來換取養老收入,二是通過“以大換小”獲得養老收入,三是平常所說的倒按揭,也就是反向。每種形式都與政府密切相關。前兩種主要針對新加坡政府出資建造的組屋,第三種則主要針對私人建造的商品房。新加坡“住房養老”的三種模式具體如下。
第一種是允許符合條件的組屋擁有者出租全部或者部分居室來換取養老收入。新加坡政府允許老年人通過出租整套組屋或組屋的某間空房獲得一定收入。國家發展部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新加坡有25.4萬年滿55歲的組屋屋主,占屋主總數的 30%,其中近八成已經付清組屋貸款。在這些老年人中,出租整套組屋或某間空房的人約占總數的1/10。
第二種是老年夫婦可以將現有的較大面積的住房置換成較小面積的住房,通過“以大換小”獲得養老收入。對于一些原來居住在較大面積的退休夫婦來說,如果子女長大成人并且已經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老年夫婦可以將現有住房置換成面積較小的住房,以大換小后獲得的凈收入用作老年日常開支,或者投資一些風險小的產品來獲得收益。當事人還可以根據經濟狀況選擇一次性或者分步地完成住房的以大換小。
此外,20世紀90年代末,新加坡推出“樂齡公寓”計劃,即專門為獨居或只和老伴居住的老年人提供一種樂齡公寓,這類公寓通常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價格低廉,一般只需五六萬新元即可購買。樂齡公寓一般都建在成熟社區內,各種設施齊全完善,公共交通便利。此類公寓使用權一般為30年,可延長使用期但不能轉讓和繼承。
今年2月份,新加坡政府又開始正式實施“樂齡安居花紅計劃”。這一計劃鼓勵老年人賣掉現有大型組屋,搬到三房式或更小(相當于兩居室或更小)的組屋或小型公寓,以領取樂齡安居花紅,這一花紅最多也可達2萬新元。不過大屋換小屋所得收益也須有一定數額填補老人的公積金退休戶頭,剩余部分則可全數提取現金。
第三種就是平常所說的倒按揭,也叫反向,主要是針對私人建造的商品房。在新加坡,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申請將房子抵押給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機構或金融機構,由這些機構一次性或分期支付養老金。老人仍居住在自己的住房內,待其去世后,房屋產權由這些機構處置,抵押變現并結算利息,剩余的錢則交給其繼承人。
具有官方背景的職總英康保險合作社,早在1997年就率先向私人房地產業主推出了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由于該住房反向抵押貸款設計有追索權,所以存在著追討的隱患,即一旦貸款的本利和超過房屋價值,屋主或其繼承人就必須負擔超過部分的歸還,這會使屋主擔心由于長壽導致本利和超過貸款而被迫出售房屋。此外,該產品僅限于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而在新加坡占比 80%以上的政府組屋不能參與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這些問題導致反向抵押貸款發揮的作用大大縮水。
從2006年3月開始,新加坡政府宣布將這一計劃擴大到覆蓋新加坡八成居民人口的政府組屋市場。70歲至90歲之間的政府組屋屋主,可以通過職總英康的反向抵押貸款套現,每月領取生活費,直至貸款期滿。貸款機構會在貸款期滿或屋主去世之后,把房子賣掉,以索回貸款額,或讓申請者的家人還清貸款來取回屋子。
2009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屋契回購計劃,即達到公積金最低存款提取年齡的老年人(現在為63歲),只要家庭月收入不超過3000新元,并且名下沒有其他房產,他們就可以將所居住的二房或三房式組屋(相當于一居室或兩居室)最后剩余屋契,賣給國家發展部下屬法定機構建屋發展局套現,然后以30年租約繼續住在同一間組屋中。
新加坡“以房養老”存在的問題
盡管新加坡多樣的“以房養老”形式,滿足了不同層次公民的養老需求,但是“第二把鑰匙”尚在探索階段,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樂齡安居花紅計劃”響應者不多。一方面因為老年人一般不太愿意遠離老鄰居、老朋友,搬離已經非常熟悉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也由于計劃的相關條例和手續過于復雜,參與者能拿到的現金不多。建屋局的數據顯示,迄今樂齡安居花紅計劃的申請者只有 23個,獲得批準的有13個,社會反響較為平淡。
以市場為主導的“反向抵押貸款計劃”成效不顯著。2006年,“反向抵押貸款計劃”推出后并沒有像政府預期的那樣引起較大反響。據新加坡本地媒體《亞洲新聞臺》2007年3月報道說,經過一年運行,職總英康的反向抵押貸款計劃僅有10例成功簽約,本地三家主要銀行也基于暗淡的市場反應,宣布放棄或推遲推出這一逆按揭產品。與美國、韓國等以政府出面擔保的“以房養老”不同,新加坡“反向抵押貸款計劃”是以保險公司、銀行機構主導的市場行為。私人金融機構為保護自己利益開出的一系列條款,反向按揭不僅有金融貸款上的風險,還包括人的壽命、違約等方面的風險,比一般正向按揭的情況要復雜,這些都降低了老年人對“反向抵押貸款計劃”的熱度。
“屋契回購計劃”也缺乏吸引力。根據新加坡國家發展部6月份公布的數據,“屋契回購計劃”自2009年推出,只有474名申請者。因為政府規定屋契套現的凈收益優先填補公積金賬戶,剩余部分才能以現金形式提出,實際上對一些年長有宅但缺少現金來源的年長者,并沒有起到較好的套現作用。
雖然新加坡“以房養老”制度仍在探索中,但是多樣的“以房養老”形式作為國際經驗值得借鑒。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采取“以房養老”的發達國家,都擁有由公共財政支持的良好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以房養老”只是一種補充性的養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