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位于亞洲大陸和東南亞群島的銜接地帶,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社會,有30多個民族,人口2900多萬,其中馬來族占 54.6%、華人占 24.6%、印度人占7.3%、其他民族占 13.5%。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其中伊斯蘭教為國教。
馬來西亞政黨政治脫胎于反殖民統(tǒng)治的運動中,受到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影響,并且是與英國斗爭和妥協(xié)的產物。由馬來西亞特殊的歷史、文化與國情所決定,馬來西亞政黨政治的突出特點是以單一族群政黨為基礎,以政黨聯盟的形式參與議會競爭和分享國家權力。這種政黨政治包括兩大特點:一是政黨政治具有族群政治的特點,各族群都建立自己的政黨以表達和實現本族群意志;二是代表不同族群利益的政黨,以政黨聯盟的方式進行政治權力分配。
政黨政治具有族群政治的特點
政黨政治是西方民主憲政和議會民主的產物和重要標志。一般來說,政黨的分野要么以社會階級為基礎,要么以政治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而馬來西亞各政黨的分野則以民族為基礎,族群政治是馬來西亞政黨政治的突出特點。馬來西亞的政黨都是建立在族群基礎上,以族群利益而非以階級或意識形態(tài)劃線,各族群有自己的政黨。族群利益向來是歷屆大選的重要議題。大選期間,各族群通過各自的政黨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利益訴求,同一族群的不同政黨的差別只在于各自代表了本族群激進或保守派的利益而已。例如,巫統(tǒng)與伊斯蘭教黨都是馬來人族群利益的忠實代表者,只是在對待伊斯蘭教問題上產生了激進與保守的區(qū)別,在與其他政黨的競爭中,本族群的利益高于一切。
馬來西亞的政黨政治從產生之初就表現出明顯的種族主義特征。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馬來西亞政黨政治的突出特點是:所有政黨都以合法的手段、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展開政治上的角逐。由于英國對激進派政黨如馬來亞共產黨的無情清洗,馬來西亞的政黨不再試圖訴諸暴力追求政治上的目標,爭取選民盡量多的選票成為唯一合法的保證政治上獲勝的途徑。在選舉過程中,種族性的政黨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往往更能得到選民的支持。
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多元種族和多元文化的社會,再加上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傳統(tǒng),政黨的種族基礎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的根源。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給馬來西亞留下了一套西方式的民主政體,同時也留下了一個種族分裂的社會。顯然在這種分裂的社會基礎之上,民主政體無法穩(wěn)固地存在。馬來西亞民族間太深的隔閡,使民族觀念超越了階級和其他一切政治觀念。再加上以前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在人口比重上非常接近,在一個實際上分裂、種族之間互不信任的社會中,各種族社區(qū)的選民都希望得到本社區(qū)政黨的庇護,而對宣稱代表所有種族利益的政黨則表示懷疑。因此,民族利益成了政治活動至高無上的原則,建立一個模糊種族界限,淡化種族偏見,代表各民族利益的政黨以促進民族融合變得不現實。由代表各族群利益的政黨組成聯盟,實現各族群利益的平衡,確保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是符合馬來西亞社會發(fā)展需要的。
采取政黨聯盟式的權力分配和運作機制
當今世界各國的政黨制度可以分為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三種類型。然而馬來西亞采取政黨聯盟的運作方式,既不同于一黨制、兩黨制,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多黨制。從最初的華巫(統(tǒng))聯盟到華巫(統(tǒng))印聯盟,再到更具廣泛性的國民陣線,馬來西亞已經形成了巫統(tǒng)主導的政黨聯盟式的權力分配和運行機制。
國民陣線不是一個合作基礎有限的臨時性政黨,而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形式、嚴格紀律和嚴格議事程序的統(tǒng)一的政治實體。盡管目前參加國民陣線的黨派多達13個,但各黨派并不能各自為政,必須按照國民陣線的統(tǒng)一章程行動。除有中央一級的組織機構外,國民陣線在州一級以及各選區(qū)均有自己的基層組織,形成了遍布全國的組織網絡。
在政治運作上,國民陣線遵循高層、秘密、妥協(xié)的議事原則。國民陣線的最高領導機關和決策機構是最高理事會,由各成員黨領袖組成。決策過程只限于各成員黨領袖之間。對于各政黨的關系,黨的中層、基層領導無權處理,必須由各黨領袖在執(zhí)政黨聯盟中的最高決策機構中進行解決。國民陣線內部實行協(xié)商機制,高層決策不采用西方代議制民主式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不采用投票方式,而是采取說服、協(xié)商、討價還價,最后達成妥協(xié)的方式,這一過程巫統(tǒng)起著主要協(xié)調作用。各成員黨只能在此基礎上去爭取更多的權益,而不能采取其他粗暴的不合作的方式。如果國民陣線內部各成員黨的意見無法統(tǒng)一,則由國陣兼巫統(tǒng)主席最后定奪。
巫統(tǒng)作為最大的執(zhí)政黨,在國民陣線中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巫統(tǒng)主席是國民陣線最高理事會常任主席,也是當然的政府總理,具有絕對權威,有權決定黨內外一切重大事務。其他成員黨處于從屬地位,在巫統(tǒng)的主導和協(xié)調下參與“政治分紅”。
國民陣線實行黨政合一體制。政府各部部長均由各成員黨領袖兼任。巫統(tǒng)掌管內政、國防、財政、新聞、外交等重要部門,軍隊和警察的最高領導權也由馬來人掌握。其他職位在巫統(tǒng)協(xié)調下由各成員黨分享,一般是大黨得大頭,小黨得小頭,各得其所,長期不變。
國民陣線各成員黨在選舉時采取協(xié)調一致、聯合行動。各成員黨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平時獨立開展活動。但在大選時,國民陣線按各成員黨傳統(tǒng)勢力范圍協(xié)商分配選區(qū),各成員黨在所分配的選區(qū)中提名本黨最有影響力的候選人參選。聯盟中各成員黨相對獨立,其參加競選的人數由內部協(xié)商分配,但在大選時聯盟各成員采用統(tǒng)一的競選標志和宣言。選舉獲勝后,內閣成員和州首席部長的名額分配均由國民陣線各成員黨內部協(xié)商確定。
國民陣線實際上是各種族、主要政黨實現協(xié)商一致的合作組織,國民陣線的組織形式和運作形式其實就是對政治權力進行爭奪、妥協(xié)、分配的有效機制。馬來西亞獨立以來的政治實踐表明,政黨聯盟的權力分配和運作機制是維持馬來西亞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馬來西亞的政治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首先,巫統(tǒng)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不僅使國家的各項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政府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失范綜合癥”的發(fā)生與蔓延。盡管巫統(tǒng)在執(zhí)政黨體制中擁有支配性地位,但它并不排斥其他民族或派別對政治權力的分配。相反,巫統(tǒng)卻能使國民陣線保持一種開放性,國民陣線的大門一直敞開,使其能夠隨時充分吸納各民族精英和各新興政治力量的黨派加入到國民陣線中來,其成員不斷增多,有效地整合了各種社會政治力量。同時,開放式的政黨聯盟為最大限度地吸納和消弭反對力量、擴大社會基礎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亨廷頓的觀點,政治穩(wěn)定的先決條件是始終有一個能夠同化現代化過程產生出來的新興社會勢力的政黨制度。執(zhí)政黨聯盟的穩(wěn)定性主要在于國民陣線包容性強,只要維護多元民族融合,都可以加入進來。通過內部協(xié)商機制,實現各種族的利益平衡和共同發(fā)展。
其次,馬來西亞政治文化中的妥協(xié)精神、協(xié)商精神較為突出,國民陣線的組織程序與制度較健全,使國民陣線各成員黨在重大問題上較易達成一致并能相互妥協(xié),大大提高了決策和執(zhí)行效率。執(zhí)政聯盟在議會中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國家議會的低效率現象。國民陣線的運作方式遵循“高層”“秘密”“妥協(xié)”的議事原則,盡管有專斷之嫌,但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社會里,自由放任的、公開的、競爭的政治運作方式只會使執(zhí)政黨內部矛盾重重,而發(fā)揮不了它對政治和經濟的領導、控制、動員和組織等功能。
再次,馬來西亞的政黨政治兼有多黨合作與多黨競爭機制的雙重優(yōu)點。一方面,多黨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政治決策和執(zhí)行的效率,這是推進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保證;另一方面,允許反對黨合法存在并參與競選,保持多黨競爭的形式,對執(zhí)政黨構成競爭壓力。反對黨的長期存在,以及2008年以來國民陣線與人民聯盟“兩線政治”的出現都給馬來西亞政黨政治帶來了活力。
總之,一種政黨制度的好壞,不能只看它是否具有完全的現代民主形式,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具有足夠的社會整合能力來應對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馬來西亞政府的做法是在保持民主的形式的前提下,增加政治體制中的權威主義成分,使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演變?yōu)榻橛诿裰髋c權威之間的一種體制。建立在族群政治基礎上的政黨聯盟式的權力分配與運作機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其關鍵在于它通過精英合作較為成功地解決了各族群的利益分配問題。因此,政黨聯盟的權力分配與運作機制,是實現馬來西亞各族群利益最大化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