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落實好“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重要的保障。而開展好批評和自我批評,則需要遵循“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重要標志。一個黨員有了缺點錯誤,應該主動地進行自我批評,并真心實意地歡迎別人批評。
要樂于聽取他人的批評,需要將批評看成鞭策自身前進的動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人都有缺點錯誤,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航船找準方向、少走彎路,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就少不了要多聽批評意見。唐太宗李世民要修飛山宮,魏征批評他是走隋煬帝“不虞后患”的道路;唐太宗要去泰山行“封禪”大典,魏征指出這是皇帝崇虛名而國民受實害。唐太宗以魏征為鏡,謙恭納諫,終成“貞觀之治”。封建開明帝王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共產黨人!讀一讀方志敏烈士的遺書《獄中遺囑》吧,他那種有了錯誤“但經黨指出,莫不立刻糾正”的品格,正是共產黨人對待批評的楷模。
朱德同志把接受批評比作“打開窗子透進新鮮空氣”。有些同志之所以不大喜歡他人的批評,大概有三種原因:一是怕丟“面子”;二是擔心“位子”;三是放不下“架子”。其實,這三種想法大謬不然。如果諱疾忌醫,不僅自身疾病難以治愈,還會造成工作失誤,國家和集體利益受到損失,群眾怨恨,何來威信,黨和人民終會將你從那個“位子”上拉下來。相反,敢于“紅紅臉、出出汗”,主動接受批評,失去的只是自己身上的灰塵和病菌,贏得的是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聽取批評要有度量。來自群眾的批評有時難免帶點偏激情緒,甚至有不實之辭。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豁達大度,不計較批評者的言詞、態度,努力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要相信,尖銳的批評更能使我們警醒。1942年,邊區政府下達的征糧任務重了,群眾有意見,八月開征糧會議時,有群眾罵毛澤東。毛澤東同志知道原委后,沒有追查罵他的人,而是接受了群眾的意見,指示有關部門將征收公糧20萬擔的目標減到16萬擔。
當然,作為批評者,也要誠心誠意、實事求是,不能捕風捉影、上綱上線。只有批評者和被批評者坦誠相待,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良好關系,批評才算“達到幫助同志、增進團結、做好工作的目的”。